首页  > 生活解密  > 

孔融4岁让梨,长大后却因不孝被满门抄斩,背后的原因细思极恐(孔融让梨恐怖真相是真的吗)

  • 浏览5928次
  • lengsiwei.com
  • 评论0条
  • 导读之前51君听过一个小测试,说世界上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酗酒,母亲患有多种疾病,母亲一共生了10个孩子只活下来3个,这3个孩子还有的聋有的哑;另一个孩子从小就很听话,学习认真,对人很有礼貌,十分孝顺父母,还喜欢拉小提琴。这两个孩子如...

    之前51君听过一个小测试,说世界上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酗酒,母亲患有多种疾病,母亲一共生了10个孩子只活下来3个,这3个孩子还有的聋有的哑;另一个孩子从小就很听话,学习认真,对人很有礼貌,十分孝顺父母,还喜欢拉小提琴。这两个孩子如果你只能选一个生下来,你会选哪一个?

    在测试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生下第2个孩子,因为觉得第1个孩子已经很苦了不想让他生出来受罪,殊不知,第1个孩子是贝多芬 ,第2个孩子是希特勒。这个故事某种程度上告诉我们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预测的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很多时候不是一句玩笑,生活中总会存有一些人,智商高、才华出众,从小就惊艳世人,但最终成就平平,甚至不得善终,这类人往往都是被 “自负”、“眼高于顶”与“情商低”所害。

    孔融,显然就是这样的人

    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传遍大江南北,家喻户晓,放到现在简直就是优秀孩子的典范,他的故事也被很多学校、家长们口口相传,作为激励孩子的历史小故事出现在各种小学生的课本里。从小如此懂得孝道,有礼有节的孔融,长大后为何会被因为“不孝”而被满门抄斩?今天51君想跟大家分享背后的原因。

    孔融4岁让梨,长大后却因不孝被满门抄斩,背后的原因细思极恐

    51君不是一个专业的历史学家,但是在“育儿”方面还是有一些心得的,所以欢迎拍砖,欢迎讨论,也希望看到大家更多更好的看法。

    1、孔融从小被称为神童,智商极高

    “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

    前几天51君的小侄子在摇头晃脑的背三字经的时候,51君很感慨,为什么神童大多不得善终,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带着些许好奇,51君去查了一些有关孔融的历史典故。

    孔融4岁让梨,长大后却因不孝被满门抄斩,背后的原因细思极恐

    之前51君讲过一个三岁就让孩子开煤气灶,独自打网约车20来次的奇葩父母, 可以说是“不帮孩子解决任何问题”,孔融父母的育儿理念其实也差不多。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到洛阳,就能独自去拜访世交名门,当时洛阳的李元礼颇有威名,拜访这种“权臣”无疑需要有才能、或者是名人、亲人嫡系等管家才会通报,那个时候的孔融独自一人来到李府,直接跟管家说:

    “我是李府的亲戚”

    李元礼当时正好在家,感觉很好奇问道:“我和你到底是啥亲戚关系?”孔融说道:“我爷爷孔子与你祖上老子曾经以礼相见,所以应该世代通好才对”,一个十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李元礼觉有趣的同时也表示包容和喜爱,但如果换做一个成年人,无疑肯定会觉得有点“抬杠”的嫌疑。不得不说孔融很聪明,充分地利用了自己是一个“孩子”可以童言无忌的优势,智商超群,51君觉得就好比两个姓王的在路上遇到,说:“我俩五百年前是一家,都是亲戚“没什么两样。

    孔融4岁让梨,长大后却因不孝被满门抄斩,背后的原因细思极恐

    太中大夫陈韪听了这事,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提点,说道:“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才能”,本质也是好心提点孔融,这种小聪明抖包袱用一次可以,不要老是去用,对未来在这个庙堂环境下的成长并不是很有利,说完之后陈韪还没坐下,孔融马上接话茬说:“那看来陈韪您小时候一定也很聪明了啊”,把大家逗得哄堂大笑,也让陈韪一时语塞。

    孔融4岁让梨,长大后却因不孝被满门抄斩,背后的原因细思极恐

    可悲的是,长大以后孔融的段位,还是仅停留在了口无遮拦抬杠上,再加上随着年龄增长的自负和“低情商”,造就了悲剧的开始。

    2、一个天才,如果说第一句话就被人看出来是个天才,未来可能走不远

    之前有一部综艺叫《某强大脑》,51君看了之后才发现,才华到了一定程度的人,可能都会比较自负,虽然节目组为了提升收视率,让这些“小天才”们尽量演戏,做一些综艺效果,演出一种“别人好厉害”,把一种“老子最厉害”的情绪放在心里。

    但是51君想说,很多时候,自负,是写在话语里和言行举止里的,演不出来的,对于成年人来说,一句话就能看出来。

    孔融就是太过于锋芒毕露,似乎就始终把“老子是个天才”写在脸上。殊不知在任何一个时代的社会上,情商才是一种大智慧,缺乏大智慧,仅仅如簧巧舌发出连珠妙语,除了让人讨厌,没有更好的作用。

    孔融长大后,曾任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职,基本都是文官里的权臣。可惜在职期间,除了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老子最牛逼”之外,空发议论,作一些修复城墙重建学校的形象工程之外,别无他长。由于文采实在是斐然,倒是得到了很多不明真相的老百姓的喜欢,老百姓很单纯的,觉得老是怼当官的就是好官,是一个“为民请命”的“清流”,老百姓才看不到“和珅”被嘉庆处死后就自己就完蛋这样的真相,庙堂非百姓可揣度。

    孔融4岁让梨,长大后却因不孝被满门抄斩,背后的原因细思极恐

    就如同现在很多“不再兼济天下的达者,却不让穷者独善其身”一样,孔融也非常喜欢抨击时政,喜欢冷嘲热讽曹操的各种治国政策。

    真正喜欢历史的人一定知道,《三国》是被“演义”了很多的。在真正的历史上,曹操除了是个“枭雄以外”,其实是一个非常懂得发掘人才和“恩威并施”的人,当时魏国的各种大将们实力其实也非常强,并非被“五虎上将”盖过风头,曹操为了提升自己的心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绝对是个“自律”的牛人,有句话说得好缺啥补啥,而且其实曹操对待文官有惊人的耐心,但是就这样,还是被孔融给逼到了极限。

    孔融4岁让梨,长大后却因不孝被满门抄斩,背后的原因细思极恐

    当时打仗的有个时期魏国粮食短缺,曹操为了节约更多的粮食用于缓解百姓粮食短缺的情况,了禁酒令,不让文武百官喝酒。当时孔融就不干了,写了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贬损曹操:“你不让我们喝酒,你就是坏人,天下那么多人粮食吃不上,你们几个大官喝不上酒能解决个屁问题?”

    在东汉末年,民风开放,把人家城池占了抢人家的媳妇是很正常的事情。孔融由于太聪明,圣贤书读的多性子也太直,认为君王不能沉迷于女色。曹操攻下邺城后,“洛神”甄宓也将是他的战利品之一。不过,曹操还没动手,儿子曹丕就抢先将甄宓收编了,曹操对此郁郁不平,孔融又写了两句话贬损曹操:

    “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这句话骂得很高级,意思就是妲己本来是纣王的女人,武王伐纣以后,把妲己留给自己,赐给他的兄弟。一是说武王不会像你这样沉迷于女色,二是说武王也不会跟兄弟(周公)抢女人,三是说你曹操这行为就跟纣王没啥区别。曹操本来没看懂,后来看懂了给气的半死。

    孔融才华横溢,但情商就是“有啥说啥”,还经常说出“袁绍无法战胜”这样在职场中冒大不韪的话,曹操终于忍无可忍,决定下手。

    孔融4岁让梨,长大后却因不孝被满门抄斩,背后的原因细思极恐

    作为一个父亲,本来孔融还想将他的儿子和女儿藏起来躲过一劫,没想到自己的女儿和儿子躲在其他家的时候,也继承了父母“口无遮拦”的特点,说出了那句:“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千古绝唱,然后送了命。51君心想,是自负到什么程度的孩子,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最能说明孔融的父母和他自己“育儿不当”的,还要看当时东汉末年饥荒的时候,孔融说出了一句他人生中“自负到巅峰”的话:

    “如果父亲不好,宁可把粮食给别人吃,也要饿死父亲;至于母亲,母亲对儿子没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先放在罐子里,倒出来就双方毫无关系了”

    曹操也是因为这句话,满门抄斩了孔融。

    51君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也能难受,就是这样一个4岁会“让梨”,从小有那么好的教养,心有春秋大义,读遍圣贤书,智商超越常人的孔融,为何结局如此悲惨,为何长大后会对父母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自负”和“低情商”害了他,其实值得我们去深思。

    现在条件好一点的家庭,因为父母更多的是自卑的一代,所以都懂得给孩子去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不想让孩子长大以后自卑,所以我们看到了现在很多的孩子无比自负,很多孩子说话目空一切,让人讨厌,做事也眼高于顶。到了社会上,很多被深刻的打击之后,郁郁不得志。

    所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度”很重要。

    3、培养孩子自信的“度”和“情商教育”,都像珍珠一样宝贵

    要让孩子有自信,这是现在绝大多数一二三线城市家长的共识了(三四五线城市很多家长目前还没有意识到要培养孩子的自信),但自信过头就是自负,就反倒害了孩子,让他成为一个目中无人的骄傲者。

    为什么孔融从小有那么好的教养,父母功不可没,但是孔融长大后却脾气那么大,对父母那么仇恨,多次和曹操顶撞,眼高于顶,反对曹操的各种政策,那么孩子到底该不该让他多树立自信呢?

    答案是肯定的,但“度”很重要,正确引导很重要,还有就是,要区分具体的事情,不能盲目表扬,必要的时候,鼓励比表扬更有意义。

    51君觉得,如何去驱动孩子,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干“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是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自信的,只有让孩子同时意识到自己的“优秀”和“渺小”,才能更健康的成长。同时父母也要更多的发自内心地从孩子的角度去引导和思考,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情绪控制能力”,比如有些孩子从小就有点自私,父母也不要刻意去强行要求Ta们学会分享,要让孩子内心真正想去“让梨”,更不能强迫孩子去让梨,对于天生胆小的孩子,让Ta多得到一点,吃一个更大的梨,也不见得是一个坏事。

    建立孩子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真正实操起来,可能家长们的压力也不小。针对这个孩子学习的“终极问题”,我们其实也一直在思考, AI中教导学课是我们的一个尝试,就是一个可以让孩子学习交流能力提高情商,也不会让孩子过度自负,让孩子在学习中螺旋上升,这是我们思考了十年的一个学习方法的分享。

    孔融4岁让梨,长大后却因不孝被满门抄斩,背后的原因细思极恐

    与其让孩子说出“覆巢之下无完卵”这样“早熟”的话和“3岁的时候每个月自己打20次网约车,开煤气灶”这样超出年龄的“勇敢”,我们更希望通过孔融的例子给朋友们提个醒,培养“孩子的情商”与“自信的度”都很重要。

    早夭的“天才”比比皆是,慢飞的“笨鸟”才幸福终生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您看完有收获的话,

    欢迎您的、留言,51君会定期给大家带来有价值的内容。

    孔融让梨背后的黑暗真相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发生在孔融四岁的时候,家中的父亲让孔融将梨子分给自己的哥哥弟弟。孔融将最大的梨子分给哥哥,将最甜的梨子给自己的弟弟,自己吃最小的梨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孔融受到了父亲的赞誉,从此世人都知道孔融让梨了。后人也经常喜欢用孔融让梨的典故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你知道这背后的真相吗

    孔融让梨背后的黑暗真相

    孔融让梨,大梨让给了让给了他的哥哥,孔褒。悲催的孔褒,就因为贪嘴吃了个大梨,结果被弟弟孔融骗去了一条命。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逃犯叫做张俭,此人逃到了孔家,开门的正好是孔融,但此事被官府知晓要追究责任,私藏逃犯可是大罪。官府认为孔融年纪小,肯定不是孔融做的,就这样孔融哥哥替孔融出了命。这就是小时候孔融让梨,长大后哥哥让命。有一句话是孔融四岁让割梨,褒十六,还条命,原来是孔融用一个梨换了一条命。据说孔融十分孝道也是当时出了名的。但是后来孔融与袁绍的儿子袁谭大战的时候却丢下自己的母亲妻子自己逃命去了。导致自己的母亲妻子全部都被杀死了。这就是当时人们说的孔融孝道。那么孔融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了?

    孔融让梨背后的黑暗真相

    答案就是被曹操杀死了。一开始的曹操是十分欣赏孔融的孝道的,也十分欣赏孔融的才能。但是孔融这人仗着有一点名气就开始大放厥词,时不时地就批判一下曹操。这可就把曹操惹毛了。不过让曹操最恼火的还是孔融认为父亲是产物,母亲是一个罐子这样的说法,曹操直接以孔融不孝道为理由杀死了。也就是孔融年轻时以孝道闻名,而死却是因为不守孝道。

    孔融让梨背后的黑暗真相

    孔融让梨主人公因不孝被斩,你相信吗?结果来了

    《三字经》有云:“融四岁,能让梨。”说的是孔融小时候与哥哥们吃梨,自己挑小梨,把大梨让给哥哥,传为美谈。

    孔融生活在三国时代,效力于曹操手下,因为屡屡顶撞曹操,终被曹操所杀。而这样一位从小谦虚礼让的人,最终被曹操杀掉的罪名竟然是“不孝”。你相信么?一个四岁就知道友爱家人,自己吃最小梨子的人,不孝?不仅如此,孔融被逮捕以后,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恳请曹操放过自己的两个孩子,可是他的九岁孩子却说出八个字,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今天我们生活中还会经常用到。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融吧!

    孔融让梨主人公因不孝被斩,你相信吗?结果来了

    据说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从小以聪明著称,被视为“神童”。他的聪明体现在哪呢?他反应很快,机灵善辩。10岁那年,在一次名人雅士的聚会中,孔融语出惊人,在场的人纷纷夸奖他,有一个叫陈韪的很不以为然,他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就能出众。孔融听后,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他顺应陈韪的逻辑,表面上夸赞他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实际上是贬损他现在不出众,一句话堵得陈韪无言以对。

    在三言两语之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场宾客无不称奇。

    出仕后的孔融担任过北海相,在跟袁绍的争斗中丢了地盘,然后投奔了汉献帝所在的许昌。

    汉献帝很欣赏他,让他当了主管工程的将作大臣(建设部长)。每次朝廷开御前会议,都是他做主发言人,其他卿大夫则不过挂名委员而已。

    这时曹操专权,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拿汉献帝当傀儡,自己独掌大权,孔融看不惯他,经常讥讽曹操,抨击他的政治主张,而且言辞很激烈。

    这一点从孔融的文章里也可以看出来,孔融的文章现在流传下来的很少,就他现存文章看起来,我们可以瞧出他并不大对别人讥讽,只对曹操。

    比方说建安九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赢了袁绍,心里一高兴,把袁绍的儿媳妇甄氏赏给了曹丕。孔融就给曹操写了封亲笔信,说:“从前,武王伐纣,将纣王爱妾妲己赐给弟弟周公。此次,曹公效仿武王,将甄氏赐给世子,颇有胸襟,可喜可贺!”

    曹操因孔融博学,以为武王真把妲己赐给周公了,便问他是在哪本书上看到的,历史上哪儿的记载啊?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其当然耳。”就是按照我们今天的事情推论,应该是那样的。曹操这才明白是是讽刺他。曹操这个人也是很奇怪,你说那么狡猾的人,他就看不出这是讽刺,反正孔融是找着个机会,就把曹操挖苦讽刺一顿。

    孔融让梨主人公因不孝被斩,你相信吗?结果来了

    不过曹操想杀孔融,还需要定一个罪名,曹操给他定的罪名是“不孝”。因为曹操发现孔融说过两条“反动言论”:

    第一,孔融曾说,父亲与儿子,有什么恩义?不过是当时情欲发作而已;母亲和儿子的关系,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瓶子里,只要把瓶内的东西倒了出来,母亲和儿子的关系便算完了。

    第二,假如天下发生饥荒的时候,你的手里有点食物,给不给父亲呢?孔融的答案是:如果父亲不好,便宁可拿给别人去吃。

    这样的言论,当然是“不孝”。所以曹操很快就把孔融抓了起来。

    孔融让梨主人公因不孝被斩,你相信吗?结果来了

    孔融被捕以后,朝廷内外一片恐慌。孔融也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便恳求曹操说:“希望罪责仅限于我一身,可以放过我的两个孩子吗?”

    依照曹操的性格,这当然不可以,曹操派出廷尉去捉拿孔融的一家老小。那时候孔融的两个孩子,儿子九岁,女儿七岁,两个人像往常一样玩游戏,一点看不出担心的样子。身边人着急说:“你父亲被廷尉抓走了,马上就要被杀了!二位还不快点躲躲?”但这两个孩子却很从容,稚嫩的小脸上一片淡然,然后九岁的儿子说了一句话:“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原来,两个孩童早就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他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鸟巢被摧毁,怎么可能还会有保存完好的鸟蛋呢?所以我们只能尽情地享受余下的时光,最后和父亲一同赴难。话音未落,廷尉就来了,将孔融一家老小连同两个孩子一同抓走。

    后来“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句话被曹操知道了,曹操顿时感觉事情的严重性,所谓斩草除根,孔融的这个儿子小小年纪就能说出这种惊世骇俗的话来,如果成人必定自己的心腹大患。即使成不了心腹大患,以后成为小孔融,也来整天叨叨他,那也受不了啊。

    孔融被下狱弃市(砍头),时年五十六岁,妻子孩子也未能幸免,全部被曹操杀害,但是九岁孩童说的这句话,却成为了千古名句,让后世之人闻者伤心听者流泪。

    孔融让梨主人公因不孝被斩,你相信吗?结果来了

    四岁让梨的孔融,最后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杀害。听起来还挺讽刺的!其实,曹操用“不孝”的罪名杀孔融,用心是很深的。

    第一,汉朝推崇儒学,以孝道治天下,曹操说孔融不孝,那他曹操岂不就是维护孝道,维护汉室?从而减弱说他“谋篡”的嫌疑。

    第二,曹操是那种控制欲很强,要大权独揽的人,身边的部下总说他闲话,不跟他合作可还行?正好借着孔融杀一儆百,“正一正风气”。

    其实,话说回来,我们并不知道孔融是否真的说过“不孝”的言论,但是曹操说有,那就是有。可是即便有,那也是一时说错话,嘴上跑火车,有错而无罪。最后,当初曹操广揽人才的时候,就说唯才是举,不忠不孝也不要紧,有能力我就用你,如今为何又以不孝之名杀人呢?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