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八大山人是谁啊,著名画家八大山人——朱耷
导读熟悉绘画史的朋友们肯定听说过“八大山人”这个名号,但“八大山人”并不是指什么八座大山上的人,也不是一座大山上的八个人,而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朱耷的一个别号。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朱耷时年十九岁,不久父亲...
熟悉绘画史的朋友们肯定听说过“八大山人”这个名号,但“八大山人”并不是指什么八座大山上的人,也不是一座大山上的八个人,而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朱耷的一个别号。
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朱耷时年十九岁,不久父亲又去世,朱耷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曾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改而信奉道教,或云是为传宗接代,才从佛寺归家,改为当道士。

至于朱耷为何给自己起了“八大山人”这样一个别号,他自己并没有解释,大家只能猜测。
清人陈鼎《留溪外传·八大山人传》写到:“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
清人龙科宝《八大山人画记》说:“山人为高僧,尝持八大人觉经,遂自号八大山人。”
清人张庚《国朝画征录》记载:“山人固高僧,尝持八大人觉经,因以为号。余每见山人书画,款题‘八大’二字,必联缀其画,‘山人’二字亦然,类哭之笑之字意,盖有在八大山八题《八大人觉经》跋也。”
其他说法也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由于朱耷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明代皇室特殊身世,其作品与其他画家风格迥然不同。
不像其他画家坦然直抒胸怀,而往往是通过各种晦涩难解的题诗和各种奇怪的变形形象来体现。他画鱼、画鸟寥寥数笔,或紧缩一团,或身子拉长,似是而非。和生活中所看到的鱼和鸟的眼睛不同,他画的鸟和鱼的眼睛似乎都能转动,硕大而且翻白眼,所谓白眼向人。他画的山石、树木配景也多是上大下小,头重脚轻,自由奔放,重心不稳,老干枯枝,几片树叶,残山剩水,一片凄凉状。

朱耷有一首题画诗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这应该是最言简意赅地说出了他绘画艺术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着他所提示的这条线索,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这位画家的伟大艺术作品。

再来欣赏几幅朱耷的作品:


怎么样?喜欢的朋友点个赞加个吧。
清朝的“八大山人”是谁?他是一个人还是八个人?

季我努学社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作者:复旦大学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林小静
八大山人是清朝康熙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位画家,他的画作以松、莲、石最为著名,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八大山人像
八大山人是一个外号,它并非指代八个人,而独指明朝的宗室遗民朱耷,他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其九世祖是朱元璋之弟的十七子朱权,明朝灭亡时他才19岁。不过一直以来学界对他的真实名字存在不小的争议,有认为“朱耷”应为“朱嗒”,据记载清顺治十八年前后,朱耷的“耷”曾作“嗒”或“嗒然”,并由此引申出“耷担人声”或“耷旦合切”的说法。有学者对八大山人名“朱耷”进行了否认,据考证直到清康熙四十五年前后,八大山人的亲近之人都留下任何有关其名“朱耷”的记录。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朱耷是乳名或庠名。

八大山人作品
清朝时期魏元旷曾在《南昌县志》卷37《人物志·隐逸》简要介绍了八大山人的名号:“八大山人者,逸其名。明宗室也,弱冠也,为诸生。遭变,弃家,遁进贤山中为僧……初为僧,号雪個;亦曰雪介;又曰介山、驴;见赵文敏所书《八大觉经》,喜而跋之,因号八大山人。”
这里面提到了八大山人曾经削发为僧的经历,一说他是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入南昌后他心灰意冷,于是弃家选择遁入空门;一说顺治五年(1648年),妻子俱死,因此他在伤心绝望之余选择剃发为僧。他在为僧期间,曾先后署名曰“驴”和“雪個”,对于其取名“驴”,有种解释为这是一种狂后的自警之举,也有学者认为“耷”为“驴”的俗体字。

八大山人作品
至于八大山人这一名号的由来,暂时没有合理的解释,有认为他为僧的佛教名号,有人认为与其画作有关。八大山人虽为明朝宗室遗民,但他并未卷入政治斗争之中,反而可以潜心学术,这对他后来的成就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现如今知道八大山人的人们,大都只了解他的画家身份,作为十七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书画家,八大山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画家,据说著名画家张大千就曾多次仿照八大山人的画作。
八大山人的绘画中最常出现孤独的意象,比如鸟、鸡、树、花草、小船、山峰。这些意象通常用空、用无、用虚,透露出孤傲、高贵的气质,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八大山人自身的写照。同时,他的绘画特色是突出“丑”、“怪”,甚至刻意求“怪”,散发出肆意挥洒、自由散漫的风格,不为法度所束缚,这也是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范曾:《八大山人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胡迎建:《五十年来八大山人研究综述》,《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杨彦霞:《八大山人艺术风格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10月。
范曾:《八大山人論》,《中国文化》2006年02期。

华 兴 春 秋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胡一舟 杨培超
四百多年前“翻白眼表情包”的创始人:明朝王室后代八大山人

丨喜马拉雅APP典藏ARTCO的精品课《八卦艺术圈》
丨张公子
现代人的交流方式多种多样,各种即时通讯软件更是多不胜数。而各种网上交流中,表情包算是最常见的。很多时候,一张表情片足以表达各种复杂情绪。
所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费尽口舌也未必表达清楚,而一张恰当的表情包便可以表达你内心的一切。表情包的使用让文字对话更加生动,而且聊天交流的氛围也更加融洽。有时候一张发过去,便于胜过千言万语。
现在的年轻人一言不合就开始斗,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鲜招数。早在四百多年前,八大山人就已经用过这招儿。他给自己画中的动物都配上翻白眼的表情,而且还在艺术史和艺术市场上翻出了大名堂。
八大山人到底何许人也?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1626-1705),字雪个,号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他是含着金汤匙的贵族后代,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王朱权的第九代后裔。
八大山人的爷爷朱多炡喜欢诗歌,精通书画,爸爸朱谋觐,在画坛上也是有名姓的。《画史会要》上评价朱谋觐兼有文徵明、沈周、周之冕、陆治的长处。

常言道虎父无犬子,八大山人自幼聪慧。他8岁即能作诗,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画,熟读儒家经典,学习写作八股文,县试、府试、院试,一路过关斩将,顺利获得秀才的资格。
这个家族不仅是有名、有钱、有权、有社会地位,而且在文学艺术上也颇有建树,用我们今天的话说,那就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八大山人的画有多牛?
1990年,他的作品就曾经以《荷园主人:八大山人的生活与艺术》为主题,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耶鲁大学巡回展览过,并出版同名画册。美国的弗利尔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北京故宫等都曾为他举办过专题展览、研讨会等活动。

2017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为包括八大在内的四僧举办书画展,因为来看展的粉丝太多,展览又延期一个月。2010年,八大山人作的《竹石鸳鸯》立轴在杭州西泠拍卖,拍出了1.18亿元!
八大山人的人生经历
贵族青年朱耷,本可以按照“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过着标准人生。可历史突变,清兵入关,定鼎北京,就此明王朝在历史上黯然落幕。一夜之间,王室后代变成了落寞的亡命之徒。
23岁那年,朱耷改名换姓遁入空门。五年后拜师,僧名传綮,字法崛,号刃庵。这一时期的朱耷,表面上吃斋念佛,传播佛教,岁月静好。可是内心暗潮汹涌,他心中不甘郁闷,看不惯眼前的一切。

在50多岁时,朱耷抑郁多年的情绪终于爆发。他忽然仰天大笑,后又嚎啕大哭数日。在某晚,他撕碎僧袍,烧了衣服,暴走回老家南昌。一个人疯疯癫癫,喜怒无常的在街头徘徊。一年之后被侄儿认出,接回家中医治,精神状态才渐趋平稳。
不过,这种国仇家恨之事又哪儿能说放下就放下。57岁时,朱耷绘制了经典作品《古梅》。画中一株中空的树干上突然长出了一朵梅花,用笔森森然如舞剑器,一股奇崛不平之气冷冷地逼人心目。

不过,这次转变倒是促使朱耷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画家。他在59岁前后,正式以“八大山人”为号。这位成功进化为“八大山人”的明皇遗族,此后开始抛僧还俗,留发娶妻,卖画为生,直到80岁去世。
八大山人名号的含义
关于这个称号的含义有多种解读,最常见的是认为这四个字竖排放一起,恰好是“哭之”、“笑之”,借此抒发家国之痛。
另一种解读说是:“朱”字去掉了“牛”,“耷”字去掉了“耳”,拆成了“八大”。“牛耳”在中国古代汉语里面的意思,是执掌政权的人。失去权力的朱耷,去掉“牛耳”变成了“八大”。

或许是因为身世悲惨,八大山人身怀家国仇恨,心中孤寂高傲,为人愤世嫉俗,所以作品中的动物,皆以白眼视人,借以渲泄心中情绪。这些画作中的白眼,不仅表达了八大心中复杂的情绪,也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关于主播:
《八卦艺术圈》,深扒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名人大家,看看吟诗作的各位艺术家们的“真面目”。让这些文人墨客走下神坛,沾染些人世俗事的烟火之气。让我们在享受听觉盛宴的同时,了解他们“艺术人生”的另一层面。
关于喜马拉雅:
喜马拉雅,中国知名音频平台,4.8亿用户的共同选择。不用看,听喜马拉雅!
发表观点(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