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解密  > 

庞统是怎么死的,庞统陨落落凤坡?假的!史书中只有28个字的记载

  • 浏览7348次
  • lengsiwei.com
  • 评论0条
  • 导读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今天我们继续《墨说三国》的小故事环节。目前绝大部分人对于三国的了解都是来自于罗贯中的经典小说《三国演义》。三国而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不但参考综合了史书《三国志》、《后汉书》、《世说新语》……还参考了许多已...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

    今天我们继续《墨说三国》的小故事环节。目前绝大部分人对于三国的了解都是来自于罗贯中的经典小说《三国演义》。

    庞统陨落落凤坡?假的!史书中只有28个字的记载

    三国

    而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不但参考综合了史书《三国志》、《后汉书》、《世说新语》……还参考了许多已经失传的野史以及民间传说,大部分都尊重史诗,小部分脑洞大开。但正就是这部分脑洞大开的文字,给我们带来了卧龙诸葛亮出山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等等经典。

    但是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和卧龙齐名的凤雏庞统的故事。

    凤雏庞统的故事在史书中也不乏记载,前期在荆州、东吴等地都郁郁不得志,后来投靠刘备也仅仅是个县令,这些基本上都是真实的记载。

    但是唯独让人拍案叹息的庞统之死,被罗贯中极力渲染,写出来荡气回肠的感觉!

    庞统陨落落凤坡?假的!史书中只有28个字的记载

    凤雏

    先是远在荆州的孔明觉得不妥,于是以夜观天象为名,决定写信劝阻;

    然后是收到信后庞统认为诸葛亮不愿意自己立功,也劝谏刘备,大功告成在即,岂可退兵?

    听从庞统意见的刘备于是决定和庞统准备兵分两路,一举攻占益州,在进兵道路上刘备庞统纷纷抢着走危险小路。君臣之间和谐无比。

    刘备争不过庞统,于是二人依依惜别;可惜在分别送别时庞统马匹不知何故,掀翻庞统,刘备将自己坐骑的卢送给庞统;

    最后庞统率军来到落凤坡,看到“落凤坡”大惊,称“此地与吾道号不利!”准备撤退时被张任当做刘备万箭齐发,射于马下。

    庞统陨落落凤坡?假的!史书中只有28个字的记载

    凤雏陨落落凤坡

    庞统死后,顺理成章的引出诸葛亮和张飞西进,留下关羽镇守荆州。

    可以说庞统之死的几个段落写的极为精彩,庞统死的也是荡气回肠,让人大呼遗憾。最后还留下关羽埋下大意失荆州的隐忧。

    可是史书上真的是这样记载的吗?

    历史上,庞统献计刘备西进益州,拿下益州作为根据地。于是刘备和庞统率军西进,诸葛亮等人留守荆州。

    一路上庞统为刘备献计,和刘璋见面时直接拿下刘璋,益州就平定了,可惜刘备以第一次见面,这样做太不仁义了拒绝。于是庞统再献上中下三计,刘备选择中计而行,这些和三国演义中的记载差不多。

    但是随后庞统就在雒县战死,三国志中对于庞统之死只有短短28字的记载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三国志》

    庞统陨落落凤坡?假的!史书中只有28个字的记载

    凤雏庞统

    从中可以看到庞统并不是死于埋伏,而是死于攻城作战中。而且庞统并没有像普通谋士一样在后面高坐,反而在战场上亲自指挥作战,而且身先士卒。可惜庞统运气太背,被冷箭射中而死。

    我们回过头来演义和正史做一对比,才发现罗贯中老先生脑洞极大,正史中短短二十八字的记载,硬是脑补出来了分兵献计、夜观天象、孔明写信、刘备赠马、的卢妨主、凤雏陨落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之间互有,写的扣人心弦,不愧为久经流传的四大名著。

    这一系列的写作技巧都是现在网络写手极为稀缺的,可以说要想写出一本好的小说,罗贯中这种基于真实史料,九真一假的架空手法,就是好好学习的对象。

    写到此处,对于前辈,我等唯有为罗贯中前辈的脑洞浮一大白,再叹一声佩服了!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

    被夸大了?庞统聪明绝顶,为何轻易死在落凤坡?

    三国时期,有一句话让北方的曹操和东方的孙权对刘备非常的妒忌,那便是“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得天下”。分别是诸葛亮和庞统,而此二人,又皆在刘备麾下做事,所以怎么能不让人眼馋呢?

    被夸大了?庞统聪明绝顶,为何轻易死在落凤坡?

    卧龙凤雏

    卧龙凤雏,此二人虽然威名并齐,但是两人于刘备仕途经历却有很大不同。诸葛亮当时是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二人三顾茅庐请出来的,而庞统最开始因为长相丑陋,刘备怀疑他是否有真才实学,并没有重用他,只让他当一个县令,后来得诸葛亮举荐,刘备才认识到自己险些错过大贤。而且卧龙凤雏最终的结果也尽然不同。诸葛亮位高权重的做了蜀汉帝国的丞相之位,在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之时,甚至有相大于帝的现象发生。

    被夸大了?庞统聪明绝顶,为何轻易死在落凤坡?

    才智大于天

    而反观凤雏,虽然是一个才智大于天的人,但是很早就死于落凤坡之地了。虽然在当时和诸葛亮同被刘备拜为军师,但是一生的贡献也很有限,只帮刘备取了一个西川而已。然而庞统他到底是被夸大了呢?还是天命不济?为何聪明绝顶的他那么轻易的就死在了落凤坡了呢?其实依靠庞统的才华,他帮助刘备取西川那是易如反掌之事,在刘备犹豫不决的时候,他连呈现了三道计谋让刘备挑选其一作为西征的计划,而且每一个计划都可以将川蜀之地尽收手中,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庞统之才,确实配得上卧龙凤雏齐名。

    被夸大了?庞统聪明绝顶,为何轻易死在落凤坡?

    狂妄自大

    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他和周瑜一样傲视天下英才,狂妄自大。当时庞统在面对西川的武将之时,丝毫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要论领兵打仗,庞统确实是天之骄人,但是人不能骄傲,一旦骄傲,便会迷失自己。

    被夸大了?庞统聪明绝顶,为何轻易死在落凤坡?

    总结

    西川山势崎岖,刘备的军队在开进西川之前,必须要经过落凤坡,熟知兵法的他也知道哪些地方是最容易设伏的地方,但庞统坚信敌人没有谋略,根本不会想到能在落凤坡设下埋伏,便亲自领兵作为先锋从小道先入西川,结果不曾料想,巴蜀之军早就设下埋伏。庞统也因自己的自大狂妄死在了落凤坡。其实庞统的死对蜀汉的影响非常大,若当年庞统和诸葛亮能够一起处理蜀汉的政务,那便不会出现刘禅乐不思蜀的局面。而庞统轻易的死在了落凤坡,只能怪他自己太过轻敌。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三国志》

    庞统之死:真的死于“落凤坡”,还死得如此壮烈?其实都是骗人的

    庞统之死:真的死于“落凤坡”,还死得如此壮烈?其实都是骗人的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罗贯中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天下三分,诸侯为了建功立业而争权夺利的历史题材小说。

    《三国演义》中我们被孙权、刘备、曹操三个霸主,分明的性格所吸引,也被刘、关、张三人的结义之情所感动。

    三国里枭雄辈出,但贯穿始终的却是谋略,不论是诸葛亮还是周瑜,都是以计谋取胜,最终赢得战场的主动权。这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是必不可少的战争因素。

    其实除了谋略过人的诸葛亮,刘备手下还有一名谋臣,那就是庞统庞士元。

    庞统之死:真的死于“落凤坡”,还死得如此壮烈?其实都是骗人的

    刘备十分器重庞士元,他的地位也仅仅是在诸葛亮之下,在外的名声是可以跟诸葛亮齐名的

    小说中的庞士元是一个嫉妒心很重的人,他多次针对诸葛亮,就是因为对方地位高于自己。

    最终因为庞士元傲慢的性格,不听信诸葛亮的劝阻,在落凤坡送命

    那真实的历史是不是如此呢?庞士元是不是真的丧生于落凤坡,万箭齐发而毙命呢?

    庞统真实死因

    答案是否定的,真实的庞士元死得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他只是被一支箭就取走了性命。

    庞统之死:真的死于“落凤坡”,还死得如此壮烈?其实都是骗人的

    建安十九年,刘备命众将士率兵攻城,手下大将如:张飞、关羽等皆被调遣。

    面对久攻不下的雒城,就像一块难啃的骨头一般,是刘备心中的一块大石头。

    如何将这块石头搬走,刘备百思不得其解,此时刘备想到一个人,便是自己的谋士庞士元。

    庞士元有勇有谋,不但可以出谋划策,还可以领兵打仗,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将才

    此时刘备将庞士元叫至跟前,下军令让庞士元担任主帅,领兵攻克雒城。

    作为刘备左膀右臂一样的人物,庞士元自然不在话下,当即骑马带领众将士出城,车马劳顿,一干人等终于达到雒城的边缘。

    庞统之死:真的死于“落凤坡”,还死得如此壮烈?其实都是骗人的

    次日,庞统庞士元领军攻打雒城,正如刘备所料想的那样,雒城城池坚固,实在难以攻下,性情急躁的庞士元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

    此时庞士元被一支前方射来的弓箭射中,掉落下马,回到营帐不久,便因为箭伤失去性命,年仅36岁。

    作者改写

    罗贯中所写《三国演义》中的庞统也是毙命于36岁,但不同的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和死亡的惨烈,突出庞统英雄的身份。

    罗贯中运用了小说家都会用到的夸张手法,将一支箭写成了无数支,将被动的领命前去雒城,改为庞士元主动请缨,为了邀功前去落凤坡。

    而落凤坡这个地方也不是真实的庞统庞士元死去的地方,是作者杜撰出来的情节。

    落凤坡作为大众心目当中一个传奇的所在,是否是真实存在的呢?

    庞统之死:真的死于“落凤坡”,还死得如此壮烈?其实都是骗人的

    落凤坡是真实存在的地方,史料记载,庞统死后刘备便将他葬在了落凤坡。

    因为庞统被称作“凤雏”,这是刘备为庞统特意挑选的一块墓地,此时也看出,真实的刘备也是一名十分有情有义的主公

    那为何作者偏偏要写庞士元死于落凤坡呢?这恐怕得从庞士元的性格开始说起。

    庞士元性格

    庞士元其实自幼就天资过人,但是因为性格愚钝,所以掩盖了原本的才华,也就是他天生没有一副聪明相,从而被人误认为是凡夫俗子一个,不会有大作为。

    庞统之死:真的死于“落凤坡”,还死得如此壮烈?其实都是骗人的

    庞士元直到后来遇见了生命中的贵人,也就是司马徽,司马徽当时看到庞士元之后,内心也没有太大的惊喜,就是照旧做自己的事情。

    当时在树上采桑的司马徽就这样和树下的庞士元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

    但越是聊,司马徽就越发现,庞士元绝非池中之物,将来必定大有作为

    在司马徽的肯定之下,庞士元也认为自己是有点能力的,便开始展露才华。后来便被张飞举荐,成为了刘备手下的谋士兼将领。

    庞统之死:真的死于“落凤坡”,还死得如此壮烈?其实都是骗人的

    庞士元立过很多功劳,但性格却古怪得很,如果自己提出的建议刘备不予采纳,一般的臣子肯定会以主公为大,但庞士元的内心却会记下一笔

    庞士元当时提出攻城的三条计策,只被刘备用了一条,其余两条都没有用到,于是在即将攻下城池之际,得意洋洋的刘备在营帐之中大办宴席。

    此时兴致极高的刘备扭脸对庞士元说:“庞统,这是不是件高兴的事”?

    庞士元却一脸冷漠地回到:“以攻克别人的城池取乐,不是仁君所为”。

    庞统之死:真的死于“落凤坡”,还死得如此壮烈?其实都是骗人的

    刘备原本是一个喜怒不形于色,比较内敛的人,但此时因为喝了酒,听了庞统的话也勃然大怒

    刘备立刻放大声音反驳道:“那武王伐纣后,设宴众人,也是不善的行为了”?

    看到庞统还是不为所动的样子,刘备便下令将庞统轰了出去。刘备转念又后悔了,认为这点小事,自己不应该大动肝火。

    庞统之死:真的死于“落凤坡”,还死得如此壮烈?其实都是骗人的

    刘备命人将庞统请回,庞统一脸不情愿地回来之后,便坐在原地吃吃喝喝,也不抬眼看刘备。

    刘备只好给个台阶问庞统:“你觉得刚才是谁的错?”庞统却木讷地说道:“你我都有错”。最终刘备大笑化解了这场君臣的尴尬

    其实从这件小事不难看出,庞统是肚量比较小的人,很多事在他这里容易演变成不满,而刘备反而在迁就庞统的这种怪诞的性格

    所以如果按照这种性格的发展,《三国演义》中作者写庞统一意孤行,不听诸葛亮的劝阻非要去落凤坡,以此来跟诸葛亮争功,这就是可能性极大的事情了。

    庞统之死:真的死于“落凤坡”,还死得如此壮烈?其实都是骗人的

    况且看过小说的人,也知道,作者有意突出诸葛亮的实力,所以一半是对庞士元性格精准的分析推断,一半是突出诸葛亮的未卜先知,那安排庞统丧命于落凤坡也是在理的事了。

    结语

    庞统庞士元其实在小说中,不管性格描述还是结局,都是按照真实历史。在原有的基础之上,作者加上自己的想象,杜撰出来的,也并非是凭空捏造。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罗贯中先生,还是比较还原历史人物的。

    小说肯定会有戏剧色彩,不可能一板一眼地按照历史照搬去书写。必须把人物性格写得饱满立体,如果这样来看的话,作者并没有错。

    相由心生命由心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