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60大寿时感叹自己无后,儿媳突然跪下:您其实还有个儿子(包拯的妻子生孩子)
导读包拯是我国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包拯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北宋仁宗两朝,历经宦海沉浮二十四载。不管为官何处,包拯都公正廉明,以天下为己任。史书有记载,“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包拯是我国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包拯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北宋仁宗两朝,历经宦海沉浮二十四载。
不管为官何处,包拯都公正廉明,以天下为己任。史书有记载,“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包拯性情严肃正直,厌恶贪官顽吏。虽然嫉恶如仇,但为人宽厚,忠恕待人。包拯为官后,地位虽然显贵,但是衣服、器用、饮食与当百姓时一样。
为官期间,包拯力求造福于民,更是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忠孝廉洁,成为了后世称赞的楷模。古人有言,“好人有好报”。包拯作为老百姓心中的“好人”却年至六十无后,一直到儿媳抱出了一个婴儿,包家才得以延续香火。

包拯
一、公正廉明包青天,为民造福巧断案
公元999年,包拯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文集乡包村。包村是包拯的故居,离村不远处有一座凤凰山,山上有一座高高的坟头,那便是“包公祖坟”。
然而,包村一边靠山,一边靠丘陵,土地瘦薄,十年九旱,百姓的艰苦生活深深烙印在包公的幼小心灵里。包拯的父亲包令仪,是个进士,当过县令和虞部员外郎。辞官归乡后,为了使包拯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包令仪举家搬迁到合肥城内。

包令仪
包拯从小便注重德行修养。包拯所就读的私塾,在一座大庙里,往返需要经过一条长长的小巷。巷子里住着一位富人,每逢包拯和其他书生经过,富人总是笑脸相迎,请他们进屋吃酒。有的书生要去吃酒,而包拯却坚持不去。
包拯说,“他是富人,我们素不相识,无亲无故,俗话说‘吃了饼子,套住颈子’,今天随便吃了人家的酒,将来假如有了一官半职,人家找你办这办那,怎么应付?还是不去的好。”

长大后,二十九岁的包拯考中了进士,他凭借智慧巧妙断案。
他在天长县任县令时,有农民到公庭投诉,“牛舌被人割了”。包拯叫他不要声张,先把牛杀掉,一部分留给自己吃,然后一部分卖掉。同时,包拯派人到集市上张贴布告:“有检举揭发私杀耕牛者有赏”。
果然,很快有人向包拯揭发,准备领赏。不料,包拯喝到,“大胆歹徒!割了人家牛舌,又来告发人家,快快从实招来!”歹徒做贼心虚,连忙招供。
包拯执法如山,还一心为民。包拯在端州担任知府时,端州出产砚台。但他发现端州每年进贡给朝廷的端砚数量虽然有限,但是往届知府都会在定额之外勒索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砚台,来贿赂上司,企升官,工匠和百姓不堪重负。
包拯到任后,规定只能按照定额交纳,任何官员不得贪污、加码,一扫往日贪风。

包拯三年知府任期满后,端州的百姓共同送他一方非常精美的端州砚台,作为送行之礼。但是包拯坚决不受。上船后,包拯发现砚台被随从收下了,于是拿过端砚当即投入江中,包拯“不持一砚归”因此闻名。
包拯嫉恶贪官赃贼,把贪官视为“民贼”,他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庆历三年(1043年)冬季,包拯刚刚从外调任回来,正赶上京师发生火灾,城内著名的道观上清宫被烧毁。宋仁宗非常信奉道教,由于担心惹怒神仙,便不顾朝廷财政紧张,而借口安放宋真宗遗像,准备大兴土木重建上清宫。

包拯得知后,不忍百姓徒增劳役赋税,便上奏折说道,
“皇上要重修上清宫,我是道听途说,不辨虚实,但非常担心。如今天下多事,赋税太多,货币不稳,边境未宁,怎么可以做本末倒置的事呢?何况宫观兴起于唐代,又不是古代的礼制。真要供奉先帝真容,宏伟的景灵宫、会灵观也可以呀。”
宋仁宗采纳了包拯的进言,于是把上清宫旧址改为军营。
庆历七年(1047年),包拯被任命为陕西转运使,按照惯例应该更换“章服”,以示尊荣。然而,宋仁宗没有赐给他,包拯毫不介意,穿着原来的衣服就去上任了。几天之后,另一个升任转运使的人却主动向宋仁宗提出更换“章服”的请求。
两相对比,宋仁宗对包拯更为赞赏,于是命人快马加鞭追赶包拯,一直追到华阴,才把三品“章服”授给他。

宋仁宗
二、先丧爱子后失孙,包劝儿媳早改嫁
世人皆知包拯清廉,断案公正,却很少了解他的家庭。
事实上,包拯一生有二妻一妾。最早娶进门的妻子是张氏,然而张氏婚后不到一年便去世了,没有为包拯诞下子嗣。
于是,包拯迎娶了第二任妻子董氏,董氏出身官宦人家,其曾祖父是董希颜居地洛阳,曾随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南征北伐,以军功累升至宁州刺史(是身份较高的武臣,并非实职)。董氏父亲是董浩,曾在鄂州担任武昌令。

董氏举止端庄,生活俭朴,不好声色犬马,爱看佛经,是包拯的贤内助。当包拯擢升为枢密副使,参与国政时,她也由仁寿郡君晋封为永康郡夫人。
按照惯例,董氏要前往朝廷拜见皇后。皇后远远望见董氏穿的仍是普通百姓的衣服,便深有感慨地说:“看包夫人那般衣着,就知道包拯是一个不谋私利的人啊!”
董氏比包拯小三岁,两人长期生活在一起,育有一儿二女。儿子名叫包繶,朝廷加恩封为太常寺太祝。
包繶在二十二岁时,迎娶了十九岁的淮阳崔氏为妻。崔氏也是家族显赫,崔氏母亲吕氏是三度任宰相的吕蒙正之女,崔氏就是吕蒙正的外孙女。包繶与崔氏生有一子,叫包文辅。
然而,不幸的是,包繶在与崔氏结婚第二年就病故了。

包繶
家中只剩下了儿子的媳妇崔氏和孙子包文辅。这时的包拯,已经五十五岁,在古代俨然高龄,白发人送黑发人,包拯的内心十分悲痛。
崔氏丧夫时才二十一岁,刚刚新婚两年,仍属年少,可见其心情悲痛。包拯与董氏不忍心她一辈子守寡,但又担心她情绪不稳定,于是便派人主动“询其意”,表示愿意将她“还宗”,及回到娘家之后就可以另觅良缘,再寻夫婿。
根据《崔氏墓志铭》记载,崔氏得知包拯与董氏的想法之后,却“蓬垢涕泣出堂下”,面对包拯发誓说:“翁(指的是包拯),天下名公也。妇得齿贱获,执浣涤之事幸矣,况敢荐家乎!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他也。”

崔氏说自己生是包家人,死是包家鬼,誓死不嫁,一心侍奉二老,抚育幼子包文辅。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包拯的孙子包文辅,也在5岁时夭折。短短几年之间,包拯先是丧失了爱子,然后痛失孙子。
崔氏悲痛万分,但仍不改嫁。崔氏母亲吕氏前来探望女儿,劝其改嫁。
她对崔氏说,“今荆州吾兄龙之子,年三十,为信州幕(一种低级幕职官),其人足依也。吾已许以汝为妇,必往无疑。”此时崔氏已经三十岁,吕氏早已决定把女儿许配给了一个同是三十岁的男人,硬性要求她改嫁。

崔氏不愿,回答说,“母不谅乎!倘欲嫁者,不俟今也!”她表示,如果自己想改嫁的话,不必等到今日,责难母亲吕氏不理解她。
母亲吕氏又反驳崔氏说,“夫死守子,子死何待?”
崔氏坚持不从。母亲吕氏顿时大怒,逼女儿服从,并说:“吾老,数千里而来,使我独归乎?”
崔氏以死相逼,说:“苟不如志,即以尸还包氏。”随后,崔氏便返还了包家,说明情况,亲友们皆为她孝义行为所动,也不再相逼改嫁。董氏颇有感慨,将其事迹上报官府,朝廷授封崔氏为寿安县君,知庐州事张田还特意撰写了《崔节妇传》。

三、满庭贺寿叹无后,儿媳抱婴言有继
嘉祐三年(1058年),包拯在家中过六十大寿。许多亲朋好友送来寿礼和祝贺。
但包拯立下了不收重礼、不见来人的规矩,并令人守在衙门口,拒绝寿礼。可谁知,第一个来送寿礼的竟然是当朝天子,派来送礼的是司礼老太监。这可难住了守门人,当今天子的礼不收,那就是抗旨不遵。
但是,包拯的命令亦不可违背。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写在一张纸上,呈现给包拯。老太监大笔一挥,在红纸上写下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微。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这四句诗被拿到衙内呈现给包拯,不一会儿,红纸又被送了出来,只见原来的四句诗下面又添了四句:“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司礼老太监看完之后,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没多久,又有一位老人送来寿礼。只见那老人说,“今日,相爷六十大寿,大家推举我送来‘小妾’,给相爷祝寿。”守门人一听,气不打一处来,责备老人无礼,想破坏包拯的晚节,随后便要打发他走。
老人没有离去,当场吟诗一首,“月月花开天地间,香飘四季令人叹。但愿相爷长健在,勤为百姓除赃官。”

此时,包拯从屏风后面踱步出来,对老者频频长揖,还意外深长地吟出了四句诗来:“赵钱孙李送二妹,黎民情谊不可昧。一日三餐抚心问,满腔热血比花红。”
包拯收下了这份礼物。原来,这寿礼是一种鲜花,名为“红二妹”。
随后,几位农民高高兴兴抬来两大盆枝繁叶茂、娇嫩欲滴的月月红和串串红。这意外的礼物,使包府上下一片欢腾。
看着满堂贺寿,包拯在高兴之余,也不时感叹——自己相继痛失爱子、孙子,包家恐将无后!
令包拯没想到的是,儿媳妇崔氏突然抱来了一个一岁的男婴,下跪说,您其实还有一个儿子,表示包家后继有人,并让包拯给起名字。

原来,这个男婴是包拯的媵妾孙氏所生。在古代,媵妾就是妻子带来的陪嫁丫鬟,陪嫁丫鬟做了媵妾,地位会比妾高一点。
孙氏由于脾气不好,经常与包拯有口角之争,便被包拯打发回娘家了。谁曾想,孙氏此时已经有了身孕,回家后不久便诞下了包拯的第二个儿子包綖(后改名为包绶)。
但是,孙氏想到与包拯不和,也怕以后会影响孩子,就没有把生孩子这件事告诉包拯。
崔氏对孙氏十分关怀照顾,孙氏诞下男婴后,崔氏便抱回自家房里,精心抚养,就像养育自己的亲儿子一样。于是,崔氏在包拯六十大寿时,趁包拯心情大好,便将包綖抱到了跟前。
包拯晚年得子,十分高兴。而包綖也给包拯的晚年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安慰。在天伦之乐中,包拯度过了祥和安乐的四年生活,最终于公元1062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四、崔氏养绶如己子,子守父训居官清
包拯去世时,长子媳妇才三十岁,二儿子包綖才五岁。宋仁宗驾幸包家吊暗,见包绥五岁而孤,心生怜悯,晓谕随从大臣好生看顾,并封包缓为将仕郎、太常寺太祝。
崔氏娘家虽然曾经劝慰她改嫁,但崔氏说,“舅(包拯)丧姑(董氏)老,有小郎(包绶),如儿子,其门户待我而立。”(古代有将公公称呼为“舅”,婆婆称呼为“姑”的习惯)
崔氏早已下定决心,慈养包绶如己子。
后来,董氏病重,崔氏与包拯的小女儿一直陪在床边护理。董氏去世后,包绶才十一岁,崔氏又将包氏族人的孤儿包永年过继过来,一齐抚养成人。

包永年
崔氏的高风亮节被传颂于乡里,官府将此事报给了朝廷。朝廷又擢封崔氏为永嘉郡君,予以表彰。封赐的圣旨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起草的。
包拯为官清正廉明,治理家庭也很严格,教子有方。去世之前,他留有一则37字的《家训》: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毅之后,不得葬于大营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苏轼
这37个字,字字铿锵,振聋发聩,给后世子孙立下了严格的家规——后世子孙之中,如果有贪赃枉法的,不能放归本家,去世之后,也不能埋葬在包家坟墓之中。“如果不继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
包绶继承了父亲包拯的遗志,在发蒙时勤奋读书,年少时孝奉长辈。包绶对养母崔氏十分敬重,“以母礼事之”。崔氏病故时,包绶又不远千里返回庐州,“助成丧事”。
包绶累官至少府监丞时,生母孙氏病故,即便“归乡居丧,杜门诲子弟,家虽贫而无一毫有干于乡里,至有未尝识公之面目者”,“居丧尽孝,毕葬成礼,乡闻为之叹伏”
长大后,因为包拯功高爵显,他受宰相文彦博的推荐,历任将作监丞、国子监丞、汝州通判等职,包绶还迎娶了文彦博的女儿文氏,做了文彦博的女婿。文氏虽然是宰相的女儿,但是生活也非常俭朴——文氏时常吃素,经常救人之急,毫不吝啬。

文彦博
文氏去世时,才三十多岁,包绶将亡故之妻先埋葬于黄州。十一年之后,运回合肥老家,将文氏合葬于包拯墓地下侧,埋葬用的是土坑木棺,跟普通百姓一样,也没有墓志作证。
包绶性格耿直,严于律己,清苦守节,廉洁奉公,与领导有不同意见时,会当面提出,不随声附和。他任汝州通判时,境内多盗,社会很不安宁。
他整顿吏治,安抚百姓,于是,逃亡远地的重返家园,落草为寇的化为良民,风气一新。包绶期满离任时,百姓夹道相送,争睹他的风采。

包绶
包绶最后是在去潭州任职的路上病故的,当人们打开他的箱子时,发现除了诰命、书籍、文稿之外,没有留下多余的一文钱。人们只好将他生前使用的铜镜、铜印、砚台、残墨、瓷熏炉等一齐收纳入棺材之中,并就地埋葬在黄州,享年四十八岁。
包缓墓志记载:“孝肃以清白劲正光于青史,公可谓能克家者,孝肃之风,至于公而益炽也。”
包绶虽寿命不长,但他已经有儿子4人:包康年、包者年、包彭年、包景年;另有女儿3人,包家也因此得以继续延续香火。

小结:
包拯的一生,是与贪官污吏搏斗的一生,他与“民贼”水火不相容,要求对贪官污吏要依法惩处,决不轻恕;纵遇大赦,也不得录用。
包拯的一生,活了六十四岁,临终前谆谆告诫子孙后代,不得贪赃枉法。迄今,他“不从吾志,非吾子孙”的家训仍然影响着后人。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很多为民请命、为民造福的人。这些人中,既有武将,也有文臣,而在后世敬仰的诸多文臣中,包拯可谓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即使经过岁月的洗礼,其形象仍然光彩夺目,散发光芒。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著;李克整理. 二十四史精华 第9册[M]. 2018年出版。
[2] 姜正成. 清正廉洁 包拯[M]. 2015年出版。
[3] 许高彬. 包公故事[M]. 2016年出版。
[4] 李良学著. 李良学讲包公[M]. 2014年出版。
[5] 黄季耕. 安徽文化名人世家[M]. 2005年出版。
[6] 魏桥,柳琪;浙江杂文选集 1987-1992. [M]. 浙江省杂文学会编。
[7] 方建新. 中国家风[M]. 2017年出版。
包拯唯一的儿子和孙子,都先他去世了,为何后代却人丁兴旺
宋代的包拯为官清廉,嫉恶如仇。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给当地百姓带来一个朗朗乾坤。
包拯积劳成疾去世后,宋仁宗亲率文武百官前往吊唁,赐谥号“孝肃”。因此,后人又亲切地称包拯为“孝肃公”或“包公”。
而包公的事迹,也被被后世编成戏曲、小说,广为传唱,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青天大老爷”的形象。

(包拯剧照)
不过,包拯生前也很不幸,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先他去世了,包拯晚年丧子失孙,眼见着就要绝后。不过我们都知道,包拯的后人现在非常多,而且散布在全国各地,人丁兴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包拯一生有过两妻一妾。原配夫人李氏,在嫁给包拯一年后不幸红颜早逝,没能为包拯留下一儿半女。
李氏去世后,包拯又取了一个妻子董氏。董氏非常贤德,颇有大家风范。她不但孝敬公婆,相夫教子,还经常为包拯排忧解难,成为包拯身后名副其实的半边天。
董氏为包拯生下了一子二女。长子包繶娶崔氏为妻,两个女儿先后出嫁,生活还算富足平静。
包繶和崔氏结婚后,两人恩爱有加,相互扶持。但天有不测风云,两年后,21岁的包繶,却又因病去世了。
这对包拯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他不但失去了唯一的儿子,而且承受着世上最残酷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而董氏更是气急攻心,一病不起。
而包拯的儿媳妇崔氏,同样悲痛欲绝。不过,崔氏强压着心中的悲痛,一如既往地孝敬公婆,尽心侍奉气倒在床的婆婆董氏。
包拯夫妇看在眼里,疼在心理。经过合计,两人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让崔氏回到娘家,改嫁他人。恰在此时,崔氏的母亲也赶到了包家,准备将女儿领回。
当包拯夫妇把这决定告诉崔氏时,遭到了崔氏的拼死拒绝。《崔氏墓志铭》记载:“(崔氏)蓬首雨泣,以死自誓,遂尽志以孝养”。
意思是说,崔氏哭得像下雨一样,对包拯发誓说,如果让她回娘家,她就要当场死掉。她要终其一生,侍奉二老。

(崔氏剧照)
崔氏的这片赤诚之心,感动得包拯夫妇泪流满面,于是答应了崔氏的要求。
至此后,崔氏就留在了包家,一边以女儿的身份侍奉包拯夫妇,一边含辛茹苦地抚养她和包繶唯一的儿子包文辅。一家人相互慰藉,风雨同舟地过了几年。
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崔氏5岁的儿子包文辅,又突然夭折了。这个打击对包拯来说,甚至超过了当初他失去儿子的伤痛。
因为孙子死去后,包家有可能就此断了香火。在古代,传宗接代,延续香火是天大的事,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难道真是自古忠孝难两全,上天真要包拯做一个“不孝”之人吗?
本来包拯已经没有了后代了,为何现在包拯的后代又人丁兴旺呢?
原来,包拯还有一个妾,那就是孙氏。《宋史》载,“拯尝出其媵”。这里的“媵”,指的就是滕妾,也就是包拯的侍妾孙氏。
包拯在痛失爱子和爱孙后,心情一直郁郁寡欢。原本就不苟言笑的他,脸上再无一丝笑容,日子就在这样孤独寂寞的境况中度过。
转眼到了包拯59岁这年。也许是包拯觉得生活无望,也许是孙氏犯了什么不可饶恕之过,包拯将孙氏遣回了娘家。但包拯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孙氏已身怀有孕。
儿媳妇崔氏知道到后,对孙氏的遭遇感同身受,暗地里经常接济孙氏。当他得知孙氏有了身孕后,更是对孙氏百般呵护,想方设法地瞒着包拯夫妇,照顾孙氏。
在崔氏的悉心照顾下,孙氏顺利地产下了一个男婴。这让崔氏喜出望外,包家终于后继有人了。但她并没有急于将这个惊天大喜告诉包拯,她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孙氏剧照)
机会终于来了,在包拯60大寿这天,崔氏把这个男孩儿抱回了包家,当面交给包拯,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禀告了包拯夫妇。
望着崔氏手中这个牙牙学语的婴儿,包拯大喜过望,开怀大笑,随即为孩子取名为包衍。
上天还是眷顾了包拯,终于让他晚年得子。就这样,包拯幸福地度过了自己的最后几年的生活。
1062年5月,正在朝堂理政的包拯突发重疾。弥留之际,他把5岁的包衍叫到病榻前,立下了史上有名的“包公遗嘱”:“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包拯去世后,崔氏俨然成了包衍的母亲,将整个包家扛在了自己的肩上。她将包衍的姓名改为包绶,不但将其抚养成人,更是找人教授其学业,帮他成家立业,直到包绶入朝为官。
包绶同样为官清廉,完全继承了其父遗志,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清官。
崔氏“长嫂为母”的感人事迹,让天下人为之动容。宋哲宗知道后,诏封崔氏为“永嘉郡君”,并下诏书予以嘉奖。
(参考资料:《宋史•包拯传》、《包拯墓志》)
包青天片段:江湖郎中患不育症,求子心切竟逼迫妻子与人私情生子
包青天片段:江湖郎中患不育症,求子心切竟逼迫妻子与人私情生子
- 1李小冉孙东海事件谢娜,她曾艳压章子怡,自曝怀孕没能上位,最后嫁男闺蜜收场?
- 2黑色星期天死亡人数,早安·世界|最繁忙的黑色星期五,亚马逊40国员工罢工
- 3看到银河系里这些怪异恐怖的天体你有什么感想?(水星恐怖照片大全高清)
- 4宁古塔是现今什么地方图片,“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为何如此可怕?
- 5还记得这张著名的“冥婚照”吗?照片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山西冥婚照片)
- 6古代男女宫刑步骤,皇帝也逃不过宫刑的痛苦!(古代人宫刑)
- 7广西吃人狂潮照片高清,《酸梅》“夏藤,你记住,老子是你救世主”
- 8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蛇有多大?老人常说的“盘山蟒”真的存在吗?(最大的蛇有多长多重)
- 9浅谈自由曲(元曲四大家及作品顺口溜)
发表观点(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