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维解答  > 

酷酷的“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写的,但你知道上一句有多凄美吗(我以我血荐轩辕说的是谁)

  • 浏览4446次
  • lengsiwei.com
  • 评论0条
  • 导读“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是当年高中很流行的一句话。那时候总觉得等高考完,就会把背过的所有关于鲁迅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但长大后却发现,鲁迅的文字就像刻进了脑子里,想忘都忘不掉。迎来人生的新挑战,我总是把“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是当年高中很流行的一句话。那时候总觉得等高考完,就会把背过的所有关于鲁迅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但长大后却发现,鲁迅的文字就像刻进了脑子里,想忘都忘不掉。

    酷酷的“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写的,但你知道上一句有多凄美吗

    迎来人生的新挑战,我总是把“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挂在嘴边;遇到领导说我不按套路出牌,我随口就怼上一句“从来如此,便对吗”;觉得孤独的时候,我念叨着“猛兽永远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就连遇上熊孩子,我总忍不住说上一句“小时候不把他当人看,长大后他就做不了人”。是的,这些我们用在当今社会一点都不违和的句子,都出自鲁迅之口。

    酷酷的“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写的,但你知道上一句有多凄美吗

    却原来,先生从来没有离我们远去。本期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首鲁迅的七言绝句。1902年,鲁迅抵达日本横滨开始留学生活,1903年元旦留学生在学生会馆举行团年活动,不少年轻人做了演讲。当时鲁迅也深受感动,虽然清政府不允许留学生剪辫子,但鲁迅还是剪了,他用此举表达自己与腐朽清朝决裂的决心。之后,鲁迅为了纪念这次剪发,便拍了张照片,还在照片后题下了这首诗抒发自己的志向,这就是风靡了100多年的《自题小像》。让我们来看看全诗: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酷酷的“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写的,但你知道上一句有多凄美吗

    对于这首诗,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我以我血荐轩辕”这7个字,说实话笔者第一次看到这句诗,还以为是金庸或者古龙武侠中金句,确实写得酷酷的。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的上一句有多凄美。年轻的鲁迅写这首诗不是为了耍酷,而是放不下远方的家国故土。

    诗的首句“灵台无计逃神矢”,用的是希腊神话中爱神射箭的传说,爱神也给诗人射了一箭,让他逃也逃不掉。只是这一箭不是让他爱上了哪位女子,而是让他永远放不下风雨飘摇中的故土。诗人形容用“风雨如磐”4个字来形容当时故土的环境,再把“暗”字作动词用,心中无限愁苦和沉痛。当时在江南班,鲁迅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这股热血豪情鲁迅一生都没变过。

    酷酷的“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写的,但你知道上一句有多凄美吗

    第三句是笔者认为最凄美的一句,“寄意寒意荃不察”,先生把这份家国情怀寄托于满天的繁星,却没人能明了。当时他人在日本,心中的感伤难免无法排解,他迫切地希望所有人国人都觉醒起来。

    最后7个字,与其说是一句诗,不如说是一个庄严的誓言。轩辕被称为汉族始祖,在这里诗人用他来指代祖国。繁星不懂他没关系,他要用一腔热血报效祖国。郭沫若先生曾用“肝胆照人”4个字来评价鲁迅的古体诗,这一句就是最好的证明。这7个字,气势如虹,历经100多年,如今读来仍是荡气回肠。

    酷酷的“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写的,但你知道上一句有多凄美吗

    纵观这首诗,短短28个字,无论是意境还是遣词,都是难得的精品。很多人不明白,鲁迅先生的脾气为何那么大,只要他看不顺眼的,就一定要说几句、讽几句、骂几句。其实在读完这首诗后,大家就应该明白,先生心中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和热血在,他就自然看不惯一些人的麻木和无动于衷,也就自然看不得恶人得志。这首诗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

    墨子:去留肝胆两昆仑,我以我血荐轩辕

    墨子:去留肝胆两昆仑,我以我血荐轩辕

    刘力/文

    墨子:去留肝胆两昆仑,我以我血荐轩辕

    在先秦百家争鸣的舞台上,我一直非常奇怪为什么“儒墨道法”四家能够成为世间不争的四大显学。

    尤其是墨家,这样一个本来曾经与儒家同流而后又分派的学派。

    墨子无疑是墨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据历史记载,墨子曾经一度与孔子有过不小的交集,然而最终却因为不能认同孔子的主张而自立门户。

    出身于平民的墨子自然不会像孔子那样崇尚腐化的礼节,更不会像儒家那样力主仁政立国,也绝不会像儒生那样顽固不化,他尽力地把自己与大争之世融合起来,努力做时代的先行者。也因此,《墨子》一书才会那么的丰富,融哲学、政治、逻辑、科技、军事等为一炉,号称古代中国的一部百科全书。

    屹立在春秋战国之际的墨子就这样硬生生地把一个本来名不见经传的门派,契入了诸子当中,成为了许多国家遵循和守望的“康庄大道”。

    墨子学说中基本的主张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这种完全平民化的主张自然代表了当时民命之所在,更加能够为很多的当权者提供治国的经验。他的核心思想“兼爱”更是与儒家“仁”的思想一脉相承,并且将“仁爱”的思想进一步扩充为无差别的爱。在墨子看来,国无分大小,人不辨老幼,都应该得到必须的尊重和爱护,只有人人都充满爱,世界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自然是一种天真的理想。可是,先秦时代,又有哪位思想家不是一腔情愿一腔热血的理想主义者呢?

    于是历史盛传墨子曾经做过一件惊天大事,唇齿之间,一场生灵涂炭的战事免于无形之中。《墨子·公输》记载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

    我很好奇的是,一个执着于用朴实无华文字叙说个人思想的墨子,竟会用大篇幅来把个人(又或者是他的弟子写的)的一场丰功伟业写得如此灿烂,这远比孟子的论辩更具有现实意义。

    墨子:去留肝胆两昆仑,我以我血荐轩辕

    事情的原委大家基本很清楚,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40年左右,当时29岁的墨子正带领弟子正在家乡讲学,听说楚国请能工巧匠鲁班为其制作云梯,准备去进攻宋国,他立刻带着自己的弟子三百余人一方面布防宋国,一面又自己风尘仆仆赶往楚国,试说服楚王。

    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墨子的母国问题,因为直到现在,墨子的出身都是一个不解的难题,宋国、鲁国又或者出生于宋国,活动于鲁国,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人。

    如果是鲁国人,那么等于跟孔子同乡,鲁国儒学澎湃的现实自然深深影响了墨子,他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来止战显然就是一种义举;如果是宋国人,面对母国可能受到的侵犯,作为哪怕即使在“士子无国家”的那个年代也一定会在内心之中对自己的国家充满复杂情感,这样一种行为就自然有了“救亡存”的味道。

    大家的目光显然都没有集中在这里,我们只知道墨子整整用了十天时间,就从今天的河南或者山东赶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今天的湖北荆州市),班固《答宾戏》中说“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真的可以算作对于这两位思想家的高度褒奖。

    墨子见到了鲁班,不拿事的鲁班自然惺惺相惜,他很自然地把墨子带到了楚王的面前。面对楚王,墨子充分发挥了能言善辩的特长,而后又与鲁班进行虚拟推盘,九战九败鲁班,最终鲁班甘拜下风,而楚王曾经野心勃勃的攻城大战也自然宣告破产。墨子的门人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墨子的雄才伟略,让墨子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为后世留下了最为生动出彩的“上战伐谋”。

    最有意思的是,《墨子·公输》的最后一段写道: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这简直就可以算作替墨子鸣不平了。

    事实上,墨子也曾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但偏偏大家就记住了这场精彩,这自然主要还是因为有情节有人物有妙趣横生的故事,自然最精彩的还在于有思想。

    墨子最有特点的不仅仅在于他各科陈杂的思想,更在于他拥有自己的武装,墨家游侠更成为那个时代最为靓丽的一抹色彩。

    可惜墨子死后,墨家学派一分为三,并且互相攻讦,认为对方为“别墨”,到了汉代竟然渐趋于亡。这实在是非常可惜的事情。然而墨家学派毕竟带些点神秘的宗教色彩,严格的群体组织里,赴汤蹈火死不旋踵的精神更成为后世很多人心心向往的对象,出现在了很多文学作品中。

    作为墨子,一生追寻正义,他力主节用,而自己也常常能够自苦,并且把他自己的这种精神非常完美地存留在了所有弟子的身上,他们玄衣草鞋,却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当时那样一个望而生畏的时代。

    墨子:去留肝胆两昆仑,我以我血荐轩辕

    去留肝胆两昆仑,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所有曾经梦想奉献国家社会的知识分子的经脉之所在,更是墨子这样一个从来就不曾华冠丽服出入庙堂者的最真诚的自白。

    ——2020.5.17夜

    力荐原创作品,禁止随意转载。

    跟党走 · 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报道② |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以我血荐轩辕

    ——探访李大钊故里追寻红色足迹

    跟党走 · 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报道② |我以我血荐轩辕

    家长带着孩子到李大钊纪念馆追寻红色足迹


    跟党走 · 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报道② |我以我血荐轩辕

    革命先驱李大钊

    李大钊,1889年10月生于河北省乐亭县,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十月革命胜利后,他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成为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7年4月,在北京被捕。4月28日,从容就义,时年38岁。

    “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1927年,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在《狱中自述》如是道。全文2800多字,字里行间,透着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精神光辉,成为其对无产阶级事业无限忠诚的历史见证。

    百年风云,历史从未走远,革命先驱播撒下的星星之火业已燎原。而李大钊熠熠生辉的身影、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愈发闪亮。

    铁肩擎起

    伟大红旗

    3月23日,唐山市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内,工作于北京的滦州人侯文兵带着两个女儿在这里追寻红色足迹,感受大钊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和侯文兵一样,到李大钊纪念馆聆听历史回响的人群络绎不绝。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无产阶级杰出的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大钊精神的感召下,吴溪大学一毕业便选择回到家乡,成为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一干就是13年。大钊精神感动着她,而她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让参观者感受李大钊强大的人格力量和伟大精神。

    李大钊,1889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幼年父母双亡,由祖父李如珍抚养长大。3岁学认字,6岁入私塾,接受了严格而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领悟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谛。

    青年李大钊目睹了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他的内心生根发芽。

    “钊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

    1907年,18岁的李大钊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他东渡日本留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与封建顽固势力开展猛烈斗争。他的身边很快聚集了一批优秀的爱国青年,其中就包括毛泽东。

    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予了李大钊极大的鼓舞和启发,他以敏锐独到的眼光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在中国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奋力播撒中国革命的思想火种,为东方大国迎来了新曙光,李大钊敲响《晨钟》,也开启了“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伟大实践。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在李大钊纪念馆第二展厅,“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的锻铜雕像引人注目,二人坚定的目光投向同一个远方。在相约建党过程中,“南陈北李”就党的目标、性质、章程达成高度共识。李大钊最先提出建立以“共产党”为名的政党。

    1921年7月23日,红船启航。只有50多名成员的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彼时的她显得势单力薄,但却以坚不可摧的姿态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中共北方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1924年600人,1926年7月党员数量达到2069人……他们和李大钊一样,坚守信念,不懈奋斗,奔向梦想……

    英勇就义

    精神永存

    一袭长袍,两撇黑须,虽略显疲惫却目光深邃,态度从容——这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留给历史的最后影像。

    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悍然出动了300多名警察、特务,包围了李大钊所在的苏联大使馆,带走了包括李大钊在内的几十名革命党人。他们对李大钊威逼利诱,却始终无法撼动李大钊坚定的信仰。

    入狱第二天,李大钊借敌人逼他写供状的机会,通过《狱中自述》回顾了自己一生的革命生涯。“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责。惟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则钊感且不尽矣!……”在生死存亡关头,李大钊心系的依然是民族的危亡、青年的前途,而惟独没有他自己。

    即便被捕入狱,备受折磨,李大钊却始终“态度极其从容,毫不惊慌”。李大钊的长女李星华曾回忆道:“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沉着。他的内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1927年4月28日,在冷酷无情的绞刑架前,李大钊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目光,第一个从容地走向绞刑架。敌人为了折磨他,竟绞了他三次,历时28分钟……”每当吴溪讲到“大钊牺牲”篇章,她总能看到参观人群中那闪烁的泪光。

    走向绞刑架前,李大钊慷慨陈词:“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

    从传播马克思主义,到领导五四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从领导北方工农运动,到促成国共首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李大钊一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勇往直前,矢志不渝,用毕生的言行乃至生命,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而不懈奋斗。

    时光荏苒,正如李大钊所言,这个最初只有50多名成员的小党,历经百年风雨磨砺,以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发展成为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便是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梦想。

    “李大钊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铁肩担道义的担当精神,惟知跃进的创新理念,平民主义的执政理念,以及青年风范的工作作风,早已融入故乡人的工作生活中。”李大钊纪念馆副馆长于海英动情地说,李大钊播撒的革命种子早已生根、开花、结果。

    大钊故里

    “火种”闪亮

    大黑坨村李大钊故居的院子里,竖立着一尊大钊半身雕像,儒雅的眼镜后面,一双冷峻且充满力量的明眸似两把欲穿透黑暗的利剑,直视远方。

    故居内一把泛黄的藤椅无声,却如精神坐标,为每一位参观者蓄满力量。“这把藤椅是1918年李大钊在北大工作期间购买。坐在这把藤椅上,李大钊写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数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也是坐在这把藤椅上,李大钊把《晨钟》‘敲响’。”李大钊故居管理处副主任,也是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弟弟的孙子赵书明说,当时很多进步青年围坐在李大钊身边,聆听大钊讲述十月革命的消息,很多青年因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李大钊故居前院那棵百年丁香树依然遒劲,诉说百年风雨,见证历史变迁,更见证着“惟知跃进 惟知雄飞”的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作为乐亭现代设施农业的发祥地,大黑坨村开启了发展设施果菜求强求富的探索,带动全县大棚蔬菜产业的发展,成为冀东地区重要的错季精品果菜生产基地、国家级“一村一品”专业村。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大黑坨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经济,人民幸福安康。

    34399人!这是唐山乐亭县最新公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在乐亭这片热土上,红色因子一直在跳动。

    “八月十五,月儿高,乐亭出了个李大钊,他一心一意地救中国……”59岁的村民刘继明的歌声在大钊故乡上空久久回荡。(燕都融 闫漪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