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诺基亚董事会主席李思拓:创业精神就是有勇气质疑先例(对话诺基亚视频)
导读文 · 王倩倩曾经占据智能手机市场主导地位的诺基亚,在中国市场称得上家喻户晓。在iPhone和Android突然出现后,诺基亚被推下了悬崖。短短四年时间里,这家公司损失了超过90%的价值,收入呈自由落体状态,裁员成为普遍现象。专家预测,诺...
文 · 王倩倩

曾经占据智能手机市场主导地位的诺基亚,在中国市场称得上家喻户晓。在iPhone和Android突然出现后,诺基亚被推下了悬崖。短短四年时间里,这家公司损失了超过90%的价值,收入呈自由落体状态,裁员成为普遍现象。专家预测,诺基亚破产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2012-2016年,现任董事会主席李思拓带领诺基亚从一家“危崖之边”的公司,转型成为一家拥有先进技术和实力的企业,这次转型为股东创造了巨大价值,企业价值增长20多倍,实现涅槃重生。“诺基亚的起死回生是近代商业史上最激动人心的转型之一。”波士顿咨询集团首席执行官里奇·莱塞如此评价。
是什么力量推动这家百年企业短时间内实现肌体重塑再造?应对商业和管理中的挑战,李思拓有着怎样的智慧和秘诀?对此,李思拓在其新书《偏执乐观:诺基亚转型的创业式领导力》中进行了详细的讲述和解释。10月19日新书会上,围绕相关话题与其展开对话。

Q:请问您出于什么原因有了写作《偏执乐观:诺基亚转型的创业式领导力》这本书的想法?
李:如果想真正弄懂一件事情,其实有两个途径,一种是去教授他,另外一种是对这个领域写一本书。不管是教授还是写一本书,都必须做大量的思考,去思考这件事情的精髓,它的主要内容在哪里。写这本书也是源于我对诺基亚的爱。
我在这本书中描写了创业式领导力,就是在任何时候都有足够的勇气去尝试新鲜事物。尤其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之下,创业式领导力就变得更加重要了。
当今时局,不管是地缘政治还是技术,或者是商界环境,第一是“复杂的”,第二是“不可预测的”。考虑到在这么一个富有挑战性和竞争性的环境下,作为一家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是分情况做好备份的方案,也就是说一家企业绝对不能只有一个方案。“偏执乐观”这个词是非常适用我本人的,尤其当我们去展望未来的时候。偏执乐观给予我们自由,比如说在诺基亚企业,如果你有不好的消息要告诉我,完全可以直白的过来告诉我这件事情,这也是一种自由的体现。我自己发明了一种说法,坏消息就是好消息,好消息就是没消息,没消息就是坏消息。我认为所有的企业,所有的领导者,如果你们有任何的经验,都有一个责任,就是应该和其他企业的领导者去分享,共同打造一个全球性的创业式的兄弟俱乐部。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处在转型中,而且在中国有很多的大型国有企业,其实和以前诺基亚面临的一些问题也是一样的,我非常希望这本书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可以有帮助作用。
Q:转型时期如何建立向下的信任,使员工保持对未来的持续乐观,并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是否有一些有趣的比喻,或者结合一些案例讲一下。
李:建立信任最好的方式就是向他人来展示您对他的信任,不要试去误导他,如果无法告诉他的事情,要告诉他对不起,这件事情我无法告诉你,因为做生意总会涉及到商业机密的部分,但是从我的角度来说,我是在允许的情况之下尽量和团队成员进行分享。在这本书中说了很多事情,都是展示我是如何通过开放,通过开诚布公来去建立信任的。同时,我也绝对不会装成一切事情尽在掌握,无所不知。诺基亚的董事会有一个黄金规则,就是要以最善意的方式去看待别人,绝对不会对别人去品头论足。
Q:国际巨头转型不止一次提到“文化”,您如何在诺基亚这样具有百年历史的公司发挥所谓创业式的领导力?这对于转型中的诺基亚起到了什么作用,带来的变化是什么?
李:中国哲学家在书中传达了千年的智慧,而这些智慧其实对我们每个人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实作为诺基亚这样一家百年的公司,我们也有深厚的历史以及崇尚的价值观,打造了一个对所有诺基亚人而言共同的平台,正是这样的历史积淀,让员工能够在艰难困苦的时候一起风雨同舟,正是公司悠久的历史帮他们建立了信心,每一次的难关我们都能够度过。
创业精神很难被具体定义的一个概念,在书中我也尝试去解释到底什么是创业,我觉得创业还是有一点,那就是要有去质疑先例的勇气。比如商业谈判的过程中有很多律师,还有银行家,告诉我们惯常的做法是什么样的,我们有勇气说不想完全按照惯例去做,而是能够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从建立信任的方式出发,去完成这样的一笔交易。这就是我在书中所描述的“4×4”的方法论,大家可以去看看。
Q:书中提到管理者职位越来越高的时候,离最前线的炮火就越来越远了,这可能是大公司的通病,管理层无法接触到最前线的信息,可能会影响到决策。您现在还能听到最前线的声音吗?如何保证您的信息没有被过滤?
李:确实这是一个挑战。好消息其实我们不用努力,因为好消息一出现,迅速就传开了。关键是这些信息要保证不被过滤,第一是企业文化的塑造,第二,作为高层的领导者要自己积极主动的去接触员工。比如我经常跟员工去会面,我一般都是在诺基亚的员工餐厅吃饭,但是我去员工餐厅吃饭,并不意味着我能从他们口中获得真实的信息,这只是一种行动上的说明董事长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作为领导者,我们秉持着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方式,以各种各样的行为方式向员工去传达,不断加深我们跟他们说的事情,也就是在文化上通过不断的重复,行为的增强,去建立这种文化。
Q:在市场经济的状况下,企业的转型是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我想请您介绍一下当前诺基亚的转型以及我们的改革处于什么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李:诺基亚是一家源于芬兰,但是现在已经是全球化的公司,我们是世界上非常少有的,来自于任何背景,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可以作为我们公司CEO的机构,比如我们的CEO是印度裔,还有来自美国、德国,甚至黎巴嫩这样的国家,都是我们管理团队的,多元化也是诺基亚的优势。诺基亚公司整体有一个统一的企业文化,但这个文化之下是融入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元素在里面的,当然这是我们的优势,同时也是我们的挑战。
Q:您对于世界一流企业有什么样的认识?国际化进程中,您有什么经验或者建议可以跟大家分享的?
李:我认为一家成功的企业必然是一家快速学习的企业,可以打个比喻,就像这个企业有一个实时的操作系统,任何来自于客户竞争对手,或者是市场的信息,都可以快速的触发成功企业的决策流程。所以,这种实时运作的企业而言,一定可以做到快速的适应,快速的去模拟,可以设想各种场景去做模拟。这就需要掌握很多高科技,比如说利用机器学习或者是仿真模拟的技术来获得成功。对此,很多国有企业的董事长和总裁认为这些做法太过激进了,要成功只能是这样做。所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不可能一步跳到终点,但是至少要走出一步。中国的改革开放,随着市场不断的放开,国有企业越来越走向国际竞争,国有企业如果要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成功,他们就必须这样做。
一代人的回忆,曾经的风靡全球到现在的无人问津——诺基亚

诺基亚创始人
诺基亚的历史始于1865年。1865年采矿工程师弗雷德里克·艾德斯坦(Fredich Idestam)在芬兰 坦佩雷镇的一条河边建立了一家木浆工厂,工厂位于芬兰和俄罗斯帝国的交界处,并以当地的树木作为原材料生产木浆和纸板。
1868年,艾德斯坦又在坦佩雷镇西边15公里处的诺基亚河(Nokianvirta River)边建立了他的第二家工厂:橡胶加工厂,该工厂除了生产皮靴和轮胎外,还生产工业用橡胶制品。1871年,艾德斯坦在他的朋友利奥·米其林(Leo Mechelin)的帮助下,将两家工厂合并为一家工厂,并且将其转变为一家股份有限公司,艾德斯坦成为首任诺基亚管理者,随后两人将公司的名字命名为"诺基亚"。该公司此后一直保留"诺基亚" 这一名称。
19世纪末,艾德斯坦将诺基亚管理者的职务转交给利奥·米其林,而当时无线电产业的萌芽刚刚起步。于是,米其林突发奇想地想将诺基亚公司的业务扩张到电信行业,但是遭到了艾德斯坦的反对。直到1902年,米其林才说服艾德斯坦,这才让诺基亚增加了一个电缆部门。但令米其林没想到的是,这个他突发奇想所建立的电信部门最终却发展成为了后来的诺基亚公司 。
1967年,诺基亚成为了一家芬兰国内跨产业的大型公司,其产业涉及造纸、化工、橡胶、电缆、制药、天然气、石油、军事等多个领域,而诺基亚的手机生产制造则在1960年开始。
1960年,诺基亚时任总裁Bjorn Westerlund专注于电信行业,他认

约玛·奥利拉--迎难而上书写奇迹的CEO
为未来的电信行业是科技发展的趋势,于是他建立了诺基亚电子部,并专注于电信系统方面的工作。电子部当时已在研究无线电传输问题,从而奠定了后来诺基亚集团电信的基础。
到1967年时,之前的电子部已发展成为拥有460人,净销售额占整个集团净销售额3%的大部门。为了表彰诺基亚是当地最大的工业设施和雇主,1937年建立的Pohjois-Pirkkala镇于一年后改名为诺基亚镇。1977年,诺基亚镇又升格为诺基亚市。诺基亚市的市徽上便是一只紫貂爬行于一条蓝溪中。
诺基亚(Nokia)镇的名字来自流经当地的一条河流,这条河名为Nokianvirta,在芬兰古语中是紫貂的意思。诺基亚公司字体是Agfa Monotype Nokia Sans字体,最初由Eric Spiekermann设计。此前在广告和手机用户手册中,诺基亚最常用的是Agfa Rotis Sans字体。

从1962年到70年代中期,诺基亚在芬兰电信市场所占份额不断增加。
1982年,诺基亚(当时叫Mobira)生产了第一台北欧移动网移动Senator。随后开发Talkman。80年代中期,诺基亚移动通过"Tandy无线电小屋公司"的商店进入了美国市场。为了生产由Tandy出售的AMPS(高级移动系统)模拟机,公司与Tandy公司于1985年在韩国建立了一个联合生产工厂。
1990年,手机用户量大增,手机价格迅速降低,移动越变越小,诺基亚又明确制定了将发展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电信公司的战略。在以电信为重点的同时,诺基亚的业务范围随着电信部门的迅速发展而急剧扩大。 同时,诺基亚还致力于全球通技术,首次全球通对话就是用诺基亚,于1991年通过芬兰诺基亚Radiolinja网络进行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诺基亚因涉及产业过多而濒临破产,而当时的诺基亚总裁以及高层果断地将其他所有产业舍弃,并拆分了传统产业,只保留下诺基亚电子部门,将其他所有传统产业出售,诺基亚集团开始两年的分裂,而此刻的诺基亚作出了自己历史上最重要的战略抉择。
2011年2月11日,诺基亚与微软达成全球战略同盟并深度合作共同研发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 面对新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的崛起,诺基亚全球手机销量第一的地位在2012年第一季度被 三星 超越,结束了长达14年的市场霸主地位。
2013年9月3日,微软宣布以约54.4亿欧元价格收购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并获得相关专利和品牌的授权。诺基亚未来将努力发展Here地服务、解决方案与网络(NSN)和领先科技三大支柱业务。
2014年4月25日,诺基亚宣布完成与微软公司的手机业务交易,将设备与服务业务出售给微软后,正式退出手机市场; 同日,诺基亚任命拉吉夫·苏里(Rajeev Suri)担任诺基亚总裁兼CEO。
一个巨头品牌的落幕跟一个手机时代的沉浮,万物皆逃不过可能被替代的命运。在现在手机行业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回想起当年诺基亚,那个辉煌全球的品牌,也没落了。
下一篇为大家翻一下那些年爆款的诺基亚手机...........
诺基亚,一篇让我写到怀疑人生的案例

鲜为人知的历史
即使在诺基亚衰落,已经逐渐远离大众的今天,只要提到诺基亚,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的第一个手机,就是诺基亚。而在商业世界,诺基亚的衰败早已成为各大商学院的经典案例之一。即便他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今天仍然想拿出来给大家炒炒剩饭,毕竟,从他的身上,我们能学到太多东西。
所有人都知道诺基亚做手机,可他的发展史,却鲜为人知。1865年,Fredrik Idestam在芬兰坦佩雷镇建立了诺基亚的原型 — 一个木浆厂,生产木浆和纸板。1868年,Fredrik Idestam又在诺基亚河边上建了第二个工厂 — 橡胶加工厂,生产皮靴、轮胎和工业橡胶制品。

漫长的触电
直到1871年,Fredrik Idestam在好朋友Leo Mechelin的帮助下,将两家工厂合并,“诺基亚”从此诞生。万万没想到,曾经叱咤风云的手机巨头居然是以木浆起家的。到1902年,诺基亚才建立电缆部门,才开始“触电”。
经过多年发展,1967年,诺基亚已成为一家涉及造纸、化工、橡胶、电缆、制药、天然气、石油、军事等多个领域的大型公司。其中1960年,诺基亚时任总裁Bjorn Westerlund 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建立了诺基亚电子部,开始无线电的研究,诺基亚的手机生产制造也从那时逐步开启。

疯狂的增长
1982年,诺基亚生产出第一台北欧移动网移动Senator,随后开发Talkman,80年代中期,诺基亚移动通过“Tandy无线电小屋公司”开始进入美国市场。
而1985年,诺基亚与Tandy在韩国建立了一个联合工厂,生产AMPS(高级移动系统)模拟机。1990年,诺基亚制定重点发展电信的战略,同时,研发全球通技术,并于1991年,用诺基亚手机完成了首次全球通对话。
90年代中期,诺基亚因产业过多而濒临破产,管理层决定出售所有传统产业,只保留诺基亚电子部门,开始全身心投入手机产业。1996年,诺基亚手机连续15年占据手机市场份额第一,并推出了Symbian和MeeGO的智能手机。
2003年,诺基亚1100全球累积销售突破2亿台,2009年,诺基亚手机发货量达到4.318亿台,2010年第二季度,诺基亚移动终端市场份额占35%,远远领先其他手机品牌。

痛苦的挣扎
后面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由于苹果和安卓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手机的冲击,诺基亚多次转型失败,开始在智能手机市场节节败退。
2011年,与微软合作开发Windows Phone系统,2012年6月21,Windows Phone 8 操作系统,然而这一系列转变并没有给诺基亚带来持续成功,直到2013年9月3日,诺基亚手机业务被微软以71.7亿美元收购,至此,诺基亚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
2014年5月6日,诺基亚投资1亿美元设立新基金,对开发智能汽车技术公司进行投资,试支持诺基亚数字地业务的发展。2015年4月15日,诺基亚156亿欧元收购了阿尔卡特朗迅公司,开始全球IP网络服务。
而接下来的几年,诺基亚虽然也了几款新手机,但已被遗忘在角落了。而今年诺基亚在5G方面的消息不断涌现,已经与联通、腾讯等公司展开了合作,拭目以待,在5G时代,我们会看见一个怎样的诺基亚。

自我的怀疑
了解诺基亚的发展历程后,反倒觉得诺基亚不应该成为一个失败的商业案例,世界上又有几个公司能够基业长青?耳熟能详的苹果、微软、IBM,哪一个没经历过动荡?谁就能保证他们在接下来的发展中不会被淘汰?一连串疑问开始在我脑中响起。
我开始想:我们学习每个商业案例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他的成功呢?还是他的失败呢?当然,这些好像都能够学习到。有的人更喜欢学习成功的经验,而我写公号的目的,不正是要从他们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不去重蹈覆辙吗?就像一开始说到的,成功有太多因素,我们学不了,而失败,也有太多因素,我们去避免就好。

凡事的对错
就像第一篇文章写梅西、C罗离开世界杯一样,我们创业者能从中学到“趋势”,要顺势而为。而今天,诺基亚的兴衰史,有成功、有失败,本来说话要写失败的,而到最后,我觉得他并不失败,只不过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于是我开始变得自我怀疑。
作者都开始怀疑人生了,这个公号好像你也没有必要看了,也提供不了什么价值了。直到最近在听刘润老师《五分钟商学院》实战篇中对战略的讲解,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战略是药、是药三分毒”。凡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对错是完全可以交换的。

请保持怀疑
我豁然开朗,这种自我怀疑不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成长吗?这是对以前认知的一种全新升级,凡事不仅仅两面,还有更多的面等待我们去发掘。而这种态度,让我在诺基亚的这个案例中找到了比失败经验更有价值的东西。
就是对任何事,我们不能人云亦云,别人说诺基亚失败,我也说他失败,那我才是最大的失败,没有思考,没有想法的人。只有保持怀疑的态度,通过论证,得出真实的结果,不管什么结果,你都将有更多收获。
对于我们创业者,不更是需要怀疑的态度吗?别人的经验,不管成功或失败,都不能拿来主义,一定要保持怀疑,结合自身,才能更好的应用。
两篇文章,第一篇讲“要看趋势”,现在讲“保持怀疑”,我认为这是创业者最应该具备的基础素质。当然,对于我所有想法,你都应该保持怀疑,包括这句话。
发表观点(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