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编制现金流量表,会计必收!六招教你根据财务报表快速编制一份现金流量表!
导读关于现金流量表手工编制方法和计算公式!会计必看! 现金流量表的出现,主要是要反映出资产负债表中各个项目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并根据其用途划分为经营、投资及融资三个活动分类。会计人员如何编制现金流量表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史上最齐全的现金流量表...
关于现金流量表手工编制方法和计算公式!会计必看!
现金流量表的出现,主要是要反映出资产负债表中各个项目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并根据其用途划分为经营、投资及融资三个活动分类。会计人员如何编制现金流量表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史上最齐全的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和计算公式,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
一、确定主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1+17%)+利润表中其他业务收入+(应收票据期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2、收到的税费返还
=(应收补贴款期初余额-应收补贴款期末余额)+补贴收入+所得税本期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营业外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业务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收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公式一)
具体操作中,由于是根据两大主表和部分明细账簿编制现金流量表,数据很难精确,该项目留到最后倒挤填列,计算公式是: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公式二)
=补充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4+5+6+7) }
公式二倒挤产生的数据,与公式一计算的结果悬殊不会太大。
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存货期末余额-存货期初余额)〕×(1+17%)+其他业务支出(剔除税金)+(应付票据期初余额-应付票据期末余额)+(应付账款期初余额-应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初余额)
5.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应付工资”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应付福利费”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管理费用中“养老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成本及制造费用明细表中的“劳动保护费”
6.支付的各项税费
=“应交税金”各明细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应交款”各明细账户借方数+“管理费用”中“税金”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业务支出”中有关税金项目
即:实际缴纳的各种税金和附加税,不包括进项税。
7.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营业外支出(剔除固定资产处置损失)+管理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折旧、坏账准备或坏账损失、列入的各项税金等)+营业费用、成本及制造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其他应收款本期借方发生额+其他应付
二、确定主表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短期投资期初数-短期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
该公式中,如期初数小于期末数,则在投资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2.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
=利润表投资收益-(应收利息期末数-应收利息期初数)-(应收股利期末数-应收股利期初数)
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
=“固定资产清理”的贷方余额+(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
4.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收回融资租赁设备本金等。
5.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
=(在建工程期末数-在建工程期初数)(剔除利息)+(固定资产期末数-固定资产期初数)+(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
上述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项目中核算。
6.投资所支付的现金
=(短期投资期末数-短期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
该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7.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投资未按期到位罚款。
三、确定主表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实收资本或股本期末数-实收资本或股本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应付债券期初数)
2.借款收到的现金
=(短期借款期末数-短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
3.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投资人未按期缴纳股权的罚款现金收入等。
4.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
=(短期借款期初数-短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剔除利息)+(应付债券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剔除利息)
5.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
=应付股利借方发生额+利息支出+长期借款利息+在建工程利息+应付债券利息-预提费用中“计提利息”贷方余额-票据贴现利息支出
6.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发生筹资费用所支付的现金、融资租赁所支付的现金、减少注册资本所支付的现金(收购本公司股票,退还联营单位的联营投资等)、企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建固定资产,除首期付款支付的现金以外的其他各期所支付的现金等。
四、确定补充资料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现金的期末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末余额;
现金的期初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初余额;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现金的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
一般企业很少有现金等价物,故该公式未考虑此因素,如有则应相应填列。
五、确定补充资料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净利润
该项目根据利润表净利润数填列。
2、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本期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发生额累计数
注:直接核销的坏账损失,不计入。
3、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制造费用中折旧+管理费用中折旧
或:=累计折旧期末数-累计折旧期初数
注:未考虑因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而减少的折旧。
4、无形资产摊销
=无形资产(期初数-期末数)
或=无形资产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注:未考虑因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减少。
5、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长期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
或=长期待摊费用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6、待摊费用的减少(减:增加)
=待摊费用期初数-待摊费用期末数
7、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
=预提费用期末数-预提费用期初数
8、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
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或收入)明细账分析填列。
9、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明细账分析填列。
10、财务费用
=利息支出-应收票据的贴现利息
11、投资损失(减:收益)
=投资收益(借方余额正号填列,贷方余额负号填列)
12、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
=递延税款(期末数-期初数)
13、存货的减少(减:增加)
=存货(期初数-期末数)
注:未考虑存货对外投资的减少。
14、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
=应收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应收票据(期初数-期末数)+预付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其他应收款(期初数-期末数)+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15、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
=应付账款(期末数-期初数)+预收账款(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票据(期末数-期初数)+应付工资(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福利费(期末数-期初数)+应交税金(期末数-期初数)+其他应交款(期末数-期初数)
在这里相信有许多想要学习会计的同学,大家可以小编,【学习】即可免费领取一整套系统的会计学习教程!

为什么你不会编现金流量表?这篇文章手把手教你,小白也能学会!
点击“税小课”,获取最实用的财税知识。
对于现金流的编制,经常是困扰着不少朋友的实际问题。
目前的情况,随便去网上一搜,都能各种版本和样式的现金流模板,各不相同,但是大同小异,原理都是一样的。不了解其中的原理,即使拿到了现金流的一些编制模板,依然不知道编制的对不对,依然编不出正确的现金流。
其实,现金流最准确的编制方法,也是很多财务软件喜欢使用的方法,就是针对货币资金逐笔编制,比如像金蝶、用友这种常用的财务软件,当你做账的时候,分录涉及到现金或者银行的时候,就会跳出来一个对话框让你选择现金流量,但是这种方法其实也未必就准确,因为你有可能会选错现金流的项目,而通常这些软件也没有相应的检查和的功能,最多能检查出来报表是平的。我还见过这些软件,最后做出的现金流量余额与科目余额表不一致的情况。

基于这种逐笔编制的方法,其实我们就完全可以把现金流看作是以收付实现制来记录的另一本账表。对于每一笔会计分录,我们都做两本账,一本是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明细账,最后会产生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一本是基于收付实现制,最后的结果就是现金流量表。
但是,我们要提高效率,不能逐笔去分析的时候,那么,怎么样把权责发生制转换为收付实现制,也就是怎么样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数字,倒推和调整成为现金流量,这就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的关系。
其实这个关系很简单,就是以利润表为基础,通过资产负债表中与损益有关的项目的变动额,来计算现金流,因为我们都知道,利润不等于现金流,比如你有净利润100万,但是并不代表你有100万的现金进账,而未进账的金额,就会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

编制步骤:
1、准备资料
资产负债表(包含已审定的期初数和期末数),主要是计算期末数与期初数的差额。
当期的利润表
其他资料,包括是科目余额表,用来填制现金流部分的明细数据,比如工资,税金等。股东会增资、减资,重大资产交易等事项。
2、分析 - 把现金流编平
我们提到,现金流的编制,就是以利润表为基础,通过资产负债表中与损益有关的项目的变动额,来计算现金流。那么资产负债表,就显得尤其重要。
通过资产负债表,我们看到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我们继续将这个公式进行拆分:
现金+非现金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权益
资产负债表被我们分为这么六项内容,其实第一项现金,就是整个现金流的余额,
我们把公式变形:
现金=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权益-非现金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对等式右边的五项内容分别填列到对应的现金流,那么最后形成的现金流量表一定是平的,因为它们最终的结果就是等于现金。
3、分析--区分三大活动
现金流只是能编平还不行,在现金流量中,我们把它分为三大部分,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三大活动的意义我就不说了,仅从我们这次所讲的编制的角度来说,如何去区分三大活动。
还是从上述的公式来看,
一般,非现金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属于经营活动,但是其中涉及到的一些投资、筹资活动的利息,也要对应的属于投资或者筹资活动。这就是我们在获取资料中所说的要获取其他的资料,比如流动负债中的短期借款,应付现金股利等,属于筹资活动。比如,我也见过一些企业其他应收款里可能会计入一些比如委托贷款啊这种投资活动,为了收取利息获益,也要把这笔委托贷款的支出和利息都划分为投资活动。
非流动资产一般都是涉及投资活动
非流动负债与权益一般是涉及筹资活动
4、分析-辨认不影响现金流的活动
辨认不影响现金流的活动,还有同时影响现金及非现金的活动。比如计提折旧,这种分录并不会涉及到现金流
编制方式
与记忆会计恒等式一样,还是此公式:
现金+非现金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权益
非现金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增加,导致现金流出,非现金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减少,导致现金流入。
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和权益的增加,导致现金流入,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和权益的减少、导致现金流出。
你可能会说,这个说法不对,例如应收账款减少了,原因是收回了应收账款,那么就必然会产生现金流入,这我们都能理解。
若应收账款增加了呢,就一定会产生现金流出吗?实际上并不一定,这其实就是一种记忆方式,或者编制方式,因为我们说,这个公式,是基于利润表的基础上,通过资产负债表中与损益有关的项目的变动额,来计算现金流,当我们借应收账款,贷主营业务收入的时候,在收入的基础上,减去应收账款的增加数,其实并不产生现金流量。
编制举例
篇幅有限,没有办法每个科目都举个例子,我准备后期开一个专门针对现金流编制的课,从头到尾把现金流手把手的做一遍,其实就很容易理解了。也希望能得到支持。

这里我只举两个最常见的例子,关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我们知道,要通过资产负债表来推断现金流,就要看期发生额,我们可以用期末数减去期初数来计算其的发生额。
1、销售商品收入1000万,记应收账款1000万,假如我们都不考虑税金,
那么分录为:
借:应收账款1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
由上文所述,首先以利润表中收入为基础1000万
应收账款增加,则现金减少1000万,
现金流为1000(利润表中收入为基础)-1000(应收款的增加导致的现金减少)=0,这笔分录就不产生现金流。
当收到钱时,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1000
贷:应收账款1000
应收账款减少,现金增加,则现金流增加1000.
从资产负债表上看,假如应收账款期初数为1000 ,期末数为2000,应收账款增加1000,损益表中收入为1000,那么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收到的现金,则为1000-1000=0
对于另一种情况,假如销售收入1000,应收账款600,银行存款收到400,
那么分录为:
借:应收账款600
借:银行存款4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
以上文所提,以收入为基础1000,
应收账款增加600,则现金减少600,
现金流为1000-600=400,与银行存款借方增加金额一致。
所以,将全责发生制转换为收付实现制,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产生的现金流=收入-应收借方+应收贷方
从报表看,如果在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期末1600,期初1000,期初-期末=-600,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产生的现金流=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期末-期初)=400
同理,主营业务成本+应付借方-应付贷方=现金流
而除了应收款,还有考虑应收、应付票据,预收、预付款等,但是预收预付的款的方向,与应收、应付是不同的。
注意,这里应收账款是含税价,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也是含税的,千万不要在现金流中做价税分离。我见过有些人编制现金流,直接把收入作为销售产品收到的现金流,而不把销项税记进来,那么销项税你应该怎么处理呢,支付的税金?你可能并没有支付,如果是进项税呢,你也不能把它分离。
比如:销售商品收入862万,销项税138,收到银行存款1000万,
借:银行存款1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862
贷:应交税金-销项税138
那么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就是1000万,而不能记862,这时候的销项税可能只是计提,并没有支付,更不是收到的税金,
购买存货100,进项税16,银行存款支付116 ,
借:库存商品100
借:应交税金-进项税16
贷:银行存款116
计入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116,现金余额1000-116=884
那么当支付税金138-16=122的时候,
借:应交税金-增值税122,
贷:银行存款122,
这时候记支付的各项税金122。而对于应交税金科目来说,也可以与现金流一一对应。
总结一下: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销项税-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期末-期初)+预收账款(期末-期初)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成本+进项税-应付账款或应付票据(期末-期初)+预付账款(期末-期初)+存货(期末-期初)…
其他事项,大家可以根据思路自行推导。
不想错过精彩推送?记得点击右上角【】我们哦!

发表观点(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