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速递  > 

口字旁的当打不出来了(叮当的当有没有口字旁为什么消失了)

  • 浏览8531次
  • lengsiwei.com
  • 评论0条
  • 导读噹这个字打不出来,但是在我们生活中是有的。比如:小叮当、叮当猫。不管手写,还是用讯飞输入法,和一些输入法,都打不出来。它是由噹简体字,难道这是曼德拉效应?噹简体字但是在电脑上可以输入出来,别人是用u′kou′dang,输入出来的。一说噹这个...

    噹这个字打不出来,但是在我们生活中是有的。比如:小叮当、叮当猫。不管手写,还是用讯飞输入法,和一些输入法,都打不出来。它是由噹简体字,难道这是曼德拉效应?

    口字旁的当打不出来了

    噹简体字

    但是在电脑上可以输入出来,别人是用u′kou′dang,输入出来的。一说噹这个字,大家都很熟悉,不过就是打不出来。那你的电脑能打出来吗?反正我是打不出来。再见喽,See you again.

    细说汉字 | B站崩了!B站崩,B站崩完A站崩……

    7月13日夜,众多B站用户要么在睡前冲浪,要么准备决战到天明,突然,视频不见了。

    细说汉字 | B站崩了!B站崩,B站崩完A站崩……

    凌晨两点,B站发布公告称,“部分服务器机房发生故障,造成无法访问。技术团队随即进行了问题排查和修复,现在服务已经陆续恢复正常。”

    细说汉字 | B站崩了!B站崩,B站崩完A站崩……

    网页版、App端以及小程序同时崩溃,服务器持续宕机超过半小时,“B站崩了”连夜被送上微博热搜。随后,无处可归的B站用户们又冲破A站、豆瓣和晋江的防线,带来又一波狂欢。

    细说汉字 | B站崩了!B站崩,B站崩完A站崩……

    有网友调侃:“它们今晚是团建吗?微博:怎么没叫上我!”

    一般来说,普通的电脑出现故障是“死机”,很少会说“宕机”;而一些知名网站或者媒体服务器出现故障时,通常会被称为“宕机”,比如这次的B站。

    细说汉字 | B站崩了!B站崩,B站崩完A站崩……

    “宕机”是计算机术语,口语里面我们简单地把停掉机器叫做down机,汉字就是“宕机”。看起来这个“宕”是根据英文发音来的,那么为什么是这个“”呢?

    细说汉字 | B站崩了!B站崩,B站崩完A站崩……

    甲骨文“宕”字

    “宕”的本意是石洞屋子。《说文·宀 部》:“宕,洞屋。”段玉裁认为“洞屋”就是可以穿行的屋子,因为四周并没有完全遮挡

    林义光指出,洞屋前后是通的,可引申为“过”。在此基础上,“宕”被赋予了“宽广”“通过”“飘荡”“耷拉”“拖延”等含义。

    于是,在服务器故障这个语境下,down的汉字便选择了“宕”。

    可是还有很多人会把“宕机”说成“当机”,这虽然是一种不规范的说法,但这个“当”字值得一提。

    细说汉字 | B站崩了!B站崩,B站崩完A站崩……

    甲骨文“当”字

    现在的“当”,读dàng时,有“合适”“抵押”等义;读dāng时,有“承受”、“主持”之义。同时它也是一个拟声词,形容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比如“叮当”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纳闷了,“叮当”不应该是“叮口当”吗?我怎么记得是“小叮口当”呢?

    细说汉字 | B站崩了!B站崩,B站崩完A站崩……

    其实“当”很早就被用作拟声词。陈师道《黄楼绝句》:“楼上当当彻夜声,与人何事有枯荣。”

    而作为拟声词的“当”后来添“口”分化作“噹”,形容玉、石、金属等材质的器物撞击的声音。《西游记》第七十回:“行者闻说,将金杯连酒望空一撇,噹的一声响亮,那个金杯落地。”

    那么“口当”呢?

    之前网友提出“带口字旁的当不存在”引发热议。我们通过输入法也不难发现,“当”“當”“噹”都有,唯独记忆中带口字旁的不见了

    细说汉字 | B站崩了!B站崩,B站崩完A站崩……

    我们的记忆出了问题?当然不是。图片搜索“叮当猫”“铃儿响叮当”还能看到证据。

    细说汉字 | B站崩了!B站崩,B站崩完A站崩……

    但是仔细看这个口字旁的当,它的字体是不是有些别扭?

    之所以我们打不出也很少见这个字,是因为这个字很早就被“简化”掉了,只有通过特别的方式才能打出这个字。

    细说汉字 | B站崩了!B站崩,B站崩完A站崩……

    从简化字的推进历程来看:

    细说汉字 | B站崩了!B站崩,B站崩完A站崩……

    这是1935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部分,可以看到“噹”被简化为口字旁的当。

    因为有争议,第二年2月《字表》便被收回,汉字简化也被搁置。

    细说汉字 | B站崩了!B站崩,B站崩完A站崩……

    直到1986年,经过漫长的打磨,国家语委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发布了《简化字总表》。这个表中有不少字在“简化”时被合并,比如稻谷的“穀”和山谷的“谷”,本来是两个字。“当”也在其中。

    细说汉字 | B站崩了!B站崩,B站崩完A站崩……

    1986年版《简化字总表》第二表

    所以在正规出版物和一般输入法字库中确实没有带口字旁的当。

    对广大网友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有没有口字旁,哆啦A梦都是那个蓝胖子。

    细说汉字 | B站崩了!B站崩,B站崩完A站崩……

    END

    点个赞吧

    敝帚字珍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我们常用的汉字只有不到3000个;

    新华字典收录汉字约8000个;

    现在的电脑手机等终端,

    可显示汉字约30000个;

    2005年的国家标准GB18030-2005,

    收录汉字7万多个;

    而最新的国际标准10646,

    收录汉字9万多个。

    汉字再多,

    如果不认识、在电脑上打不出来,

    这些汉字文化就都丢了。

    我们要做的,就是和您一起,

    寻找汉字的文化。

    欢迎您关注:敝帚字珍

    细说汉字 | B站崩了!B站崩,B站崩完A站崩……

    曼德拉效应再次出现,羊力大仙下油锅的片段存在吗?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历?脑海中明明清楚记得很久之前发生的一件事,但是多年之后当年跟其他人描述这件事时,要么是你的记忆完全和别人完全不一样,要么就是周围的人明明和你有着一样的记忆,但真实的历史却并非如此。我们的记忆难道真的被修改过?

    曼德拉效应再次出现,羊力大仙下油锅的片段存在吗?

    这个世界存在很多诡异的事情,还是存在着平行空间?很多人认为在2012年后时间被重置,原本的世界已经消亡,而我们又来到了另外一个没有世界末日的宇宙,继续从2012年开始生活。又因为多元宇宙之间存在各种差异,所以我们的记忆便容易出现重叠和偏差。

    曼德拉效应再次出现,羊力大仙下油锅的片段存在吗?

    早在2010的时候,美国的一位“超能力研究者”菲安娜身上就发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她自称在她的记忆中“曼德拉”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就死于非洲监狱,甚至她能清楚地记得当时新闻播放葬礼的场景,以及“曼德拉”的妻子在台上声泪俱下的演讲。但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曼德拉”不但没死而且在出狱后还拿到了199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后来更是当上了南非总统,最终在2013年才去世。

    曼德拉效应再次出现,羊力大仙下油锅的片段存在吗?

    然而让人细思极恐的是2013年他去世的新闻发布之后,世界各地的人们发现自己对“曼德拉”的记忆出现混乱,从死亡时间到死亡原因,都出现了不同的记忆。许多不相识的人都回忆称自己看过纪念“曼德拉”的电影。甚至包括电影的名字和内容都大致一样。但其实这部电影从未上映,甚至从未拍摄过。而这种群体性成千上万人都同一件事情持有错误记忆的现象被称为“曼德拉”效应。

    曼德拉效应再次出现,羊力大仙下油锅的片段存在吗?

    前段时间有网友在网上发帖称,在86版的电视剧西游记里,第十五集(斗法降三怪)中,明明就有羊力大仙下油锅洗澡的片段,但不知为何长大后再看,却没有了这一段,此问题一出,顿时就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共鸣,很多人都称自己确实看到过下油锅的片段,虽然他们没有视频证据,但都对这段印象深刻。更有甚者一些人说在未删减版的西游记中有这么一段。就此事记者曾采访过86版西游记的唯一摄影师王崇秋老师,说没有拍摄过羊力大仙下油锅的剧情,也不存在删减。

    曼德拉效应再次出现,羊力大仙下油锅的片段存在吗?

    那么到底有没有羊力大仙下油锅的片段?一部分网友认为在86版的西游记中,唯一下油锅的片段是孙悟空偷了人参果后被扔进油锅里面,而羊力大仙下油锅的画面是出现在1999年版的动画版西游记中,在车迟国比武一集中,羊力大仙的确被扔进了油锅,而且有冰龙围绕,后来一只鹰把冰龙叼走了,羊力大仙就变成了羊骨头,很多人把这个记忆片段记混了,强加在86版西游记中。

    曼德拉效应再次出现,羊力大仙下油锅的片段存在吗?

    我想说,我没有看过动画版的西游记,也向身边的朋友求证过,记得非常清楚,确实有下油锅的片段。西游记是七零八零后最珍贵的记忆,看了无数遍,绝对不会记错,就算是记错也不会是这么多人同时记错。难道人们的记忆真的被篡改过吗?

    曼德拉效应再次出现,羊力大仙下油锅的片段存在吗?

    “曼德拉效应”自从2012年以来就开始变得越来越明显了,比如口字旁的当为什么消失了?在我们的记忆中应该很清楚的记得这个字,比如“叮当猫”、“铃儿响叮当”但是现在它们却真实地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用什么样的输入法查什么字典都找不到这个字了。这难道真的是我们的记忆出现问题了吗?它确实存在过,还有前段时间大家都比较关注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在我们记忆里这首歌是这样唱的。可是现在的歌曲中却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到底是谁的记忆出错了?

    曼德拉效应再次出现,羊力大仙下油锅的片段存在吗?

    我想问,中国汉字这些年,是不是偷偷改革过?我上学时明明记得“具体”里的具有两横,还有“值日”里的值里面也是两横,为什么现在变三横了?记得小时候老师再三强调“具”里面是两横,因为它的部首是且。

    对此,很多学者认为“曼德拉效应”是假设,当我们听到一个事不关己的消息,那么在我们的脑海中的印象,就会很浅薄甚至都不会去追究这个信息的来源和可信度,但是这个信息已经被大脑接受了,事后说出这个信息的人越来越多,出现记忆偏差并且口口相传,让你觉得这个消息就一定是对的。

    对于专家的解释我持保留意见,那么你认为这一切真的只是专家和学者解释的这样吗?欢迎讨论。

    你相信曼德拉效应吗?

    曼德拉效应是2013年曼德拉去世的新闻自发布之后,世界各地的人发现自己对曼德拉的记忆出现了混乱,从死亡时间到死亡原因都出现了不同的记忆。和这件事情比较类似的都可以称为曼德拉效应。

    最近网上又有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最经典的一句话,究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引发热议。还有前段时间的《爱我中华》歌词,究竟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还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还有叮当的当字少了口字旁之类的。

    相信很多小伙伴们感到疑惑,难道真的存在曼德拉效应?是记忆被篡改了?还是多元宇宙,平行世界?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你要知道人的记忆是很奇怪的东西,它并不能让你记住所发生的事情的全部细节,甚至会在一些回忆里进行脑补,有时候还会把做过的梦当做真实发生过的。

    而且人类是一直在向前发展的,是一直在变化的,就比如教材方面,每年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删改,而且并不是每个地方的教材都是一样的,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这也是导致分歧的点。

    就像《爱我中华》的歌词,它是有很多版本的,是记忆欺骗了我们,让我们固执地认为自己就是正确的,其实世界很大,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发展,它让信息传播的很广,又让信息变得杂乱,表面。

    一部分人接收到的信息与另一部分人接收到的不一样,时间一长,再拿出来一说,就会出现类似曼德拉效应这种事,其实是很正常事情,相信自己就好啦,毕竟记忆嘛,实在是太不靠谱了,难道不是吗?

    那你都经历过哪些记忆错乱的事情呢?是不是也相信曼德拉效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