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鼠多少钱一只,裸鼠身上移花接木,培养出人类皮肤,有望治疗疤痕和皮肤病!
导读裸鼠,就是全身免疫毛发的老鼠。从一只裸鼠身上培养出人类皮肤,称为功能性皮肤再生。从人类皮肤的一块样本开始,先进行消毒、切割粉碎、放入消化酶中进行消化再加入营养液培养细胞,把分离好的细细胞提取出来,就可以移植到裸鼠身上,做皮肤再生的实验了。裸...
裸鼠,就是全身免疫毛发的老鼠。从一只裸鼠身上培养出人类皮肤,称为功能性皮肤再生。
从人类皮肤的一块样本开始,先进行消毒、切割粉碎、放入消化酶中进行消化再加入营养液培养细胞,把分离好的细细胞提取出来,就可以移植到裸鼠身上,做皮肤再生的实验了。
裸鼠的免疫力很低,所以移植外体的东西,它就有可能成活下来,不被排斥。通过气体麻醉处于睡眠状态的老鼠,去除一块根据需要大小的老鼠皮,然后把需要的细胞盖上去,细胞会粘附在老鼠身上,通过生长逐渐形成人的一块皮肤,相当于再生皮肤。
缝合后包扎,一到两个星期,就可以把包扎拆掉。再过两个星期,发现生长出来的皮肤明显和裸鼠身上其他部分的皮肤不一样,上面长满黑黑的毛发。这块皮肤通过病理切片进一步判断真的是人类的皮肤。
这块皮肤不仅仅具有真皮、表皮、还具有毛囊和汗腺,人的皮肤具有的功能它基本上都有。随着技术的提高裸鼠身上长出的皮肤能够更好地跟人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如果裸鼠身上的实验能够用到临床,不仅能解决疤痕问题,还可用在医疗美容,或者创伤救治,烧烫伤的救治等过程中,会更多地给人们带来福音。
在老鼠身上造出了一块完整的人的皮肤,这些还可以做其他遗传疾病的研究,对皮肤先关的医学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也许在不久的未来,可以通过这样的皮肤再生技术,让人们告别疤痕的困扰,甚至告别皮肤病的骚扰。
有谁能想到,这3大“恐怖生物”,其实是人类生化实验的结果
科技发展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科学家不断探索,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如今随着社会文明不断发展,任何科学实验都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但是还是有许多科学家在黑暗边缘游走,试打开潘多拉魔盒。
而这也导致了许多生物成为了它们实验中的牺牲品,在历史上却出现了3大非常恐怖的生物,这三种生物就是人类实验作用的结果。
双头狗
1954年,苏联外科医生弗拉季米尔·德米科霍夫向世界透露了他的杰作:双头狗。一只成年德国牧羊犬被嫁接了另外一只小狗的头。第二个头可以舔食牛奶,它甚至不需要其他食物,牛奶通过不连贯的食管流下脖子。
早在1946年,德米科霍夫曾尝试为一只狗实施世界上首例心肺移植手术,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又移植了狗身上的几乎所有器官。1952年,德米科霍夫成功实施了世界上首例“活狗换心”手术,这只狗活了五个月。

尽管最后两只小狗都由于身体排异而死,但这并没有阻止德米霍夫继续他的试验,在接下来的15多年里,他又进行了19例这样的试验。

换头手术在医学上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点:血管连接、神经连接、免疫排斥。
大脑要负责神经信息的传导,这也意味着大脑附近的神经极为复杂,由上千亿个神经细胞和1014以上的突触组成的人类脑及周围神经系统具有极为复杂精细的结构和功能。
由脑、脊髓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和由脑神经、脊神经组成的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和谐的整体,指挥和协调躯体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感受机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并做出反应,参与人的意识、学习、记忆、综合分析等高级神经活动

尽管人类一直想要完成头部移植手术,但是至今为止,人类依然不具备进行进行头部移植的能力。换头手术和其他器官手术不一样,换头手术除了风险极大,还会涉及到社会伦理道德问题,这是目前科学家并不想尝试的主要愿意。

而双头狗实验遭受争议的原因是,除了让狗痛苦之外,并不具备太多的实际意义,更多地是一个噱头。

人耳鼠
“人耳鼠”是先使用可降解材料经过耳形压模,聚乳酸(PLA)溶液浸泡使其强度增强,制成耳廓支架材料。
让细胞在其支架上繁殖生长,再将细胞接种于支架材料,经过1-2周体外培养,在裸鼠背上割开一个口子,植入“人耳”。随后,“人耳”的支架会自己降解消失,“长”在老鼠的背上。

制造者曹谊林教授宣称:「人耳鼠」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能让小白鼠长出「人耳」,而在于能让复制的「人耳」为患者带来福音。
长在小白鼠身上的「人耳」还只是外耳,其本身不具有听力功能,如患者内耳未受损伤,通过外耳的整形,能使其获得完美的听力。简单来说,比如遭遇车祸意外受伤,耳朵缺损了,可以通过这种技术,装上一只完美的耳朵。

「人耳鼠」是应用在外科整形方面的技术探索,与基因无关,是细胞层次的研究。
目前人耳鼠的具体作用至今仍有争议,因为时至今日,这项技术仍然没有大规模应用,完成造福全人类的愿望,它在实用性方面存在很大问题,还有培育周期长,造价高等问题。
而且这对于老鼠来说是一个折磨,裸鼠必须在无菌的环境中成长,吃的用的包括呼吸的空气都绝对无菌。

尤其随着3D打印技术的推广,这项技术变得逐渐鸡肋,目前,人耳鼠主要作为展览品展出,这项技术主要的贡献就是为体外培养人体器官。
换头猴
2016年1月21日,中国科学家为猴子换头成功,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任晓平成功为猴子头部与新身体连接血液供应,但是没能连接二者的脊髓神经。由于脊髓神经未能对接,猴子脖子以下的身体部分处于瘫痪状态,目前尚不知晓,猴子在手术后身体部分是否会感到疼痛。

出于道德原因的考虑,医生只让猴子存活20小时。此后,卡纳韦罗和哈尔滨医科大学为遗体进行了换头手术。
如果没有他们,很多医学领域的进步将是不可能的。动物是理想实验对象,第一点原因是动物在生理学上与人类相似(biologically similar),他们也易患(susceptible)与人类相似的疾病。第二是因为他们生命周期较短(short life-cycle),科学家能研究他们整个生命周期(whole life span)甚至好几代。第三点原因是科学家能够对动物进行变量控制的实验,如控制他们的饮食(diet),温度(temperature),光照(lighting)等,而如果以人为研究对象是难以实现的。
但随着科学的进步发展,慢慢地人类也会寻找更好的方式代替哺乳动物实验。
目前,利用人体进行生化实验已经被全面禁止,美国环保署称将在2035年前取消所有哺乳动物实验。

作为实验动物为什么要选择——小白鼠
在日常的生活中,你的不擅长厨艺的女友,新"研制"了一种黑暗料理让你去尝试,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你这不是拿我当小白鼠么"。为什么我们常常用小白鼠来形容第一次的勇敢尝试呢,小白鼠有招谁惹谁了。。。
首先我们先认识一下小白鼠,根据百科中描述,“ 小白鼠(Mus musculus)是野生鼷鼠的变种,鼠种。中国饲养最广泛的是1946年从印度某研究所引入到云南昆明饲养的品种,大多用于医学研究。实验鼠、小白鼠、白老鼠是指被普遍用在生理学、医学、药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中作为实验动物的白色皮毛大鼠或小鼠。大鼠的种类通常是褐鼠(Rattus norvegicus)、小鼠的种类通常是小家鼠(Mus musculus)。很多地方也会繁殖小白鼠喂食爬行类生物之用,由于攻击性较弱,爬行类生物能安心食用。”
了解完小白鼠后,接下来我们看看为什么实验中我们要用“小白鼠”,其实动物实验品种很多,除了著名的小白鼠之外,还有狗、猴子、猩猩、羊、兔子、猪等等,可为什么就“小白鼠”被广为熟知。首先我们应该从成本、饲养、实验角度这三个方面去看待这个问题,先说说成本吧。一只小白鼠实验前20元左右一只,试验后5、6元一只,觉得便宜么?相比猴子、猩猩、猪猪这些动物要便宜不少吧。接下来我们在看看饲养方面,小白鼠吃什么?简单的喂一下五谷、杂食等也就可以了,反过来你再看看猩猩、猴子吃什么?香蕉苹果大鸭梨啥的也就算了,更主要的是它们食量也大啊。最后我们再从实验角度来看,许多实验需要统计学分析,就是要求足够的实验动物数量,小白鼠繁殖力强,在人工繁殖条件下,一年产仔胎数6~10胎,每胎8~15头,可以满足实验需求量。
抛开成本不想,有人会问我们既然是要做实验,为什么我们不找与我们人类比较接近的动物来作为实验对象呢?如猩猩、猴子等毕竟是近亲么,可是你看小白鼠那么小,怎么看也不跟人类搭上边啊。其实别看小白鼠体型小,但也是哺乳动物啊,进化水平并不比其他哺乳动物差,小白鼠的基因和人的基因有90%以上的相似度,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基本和人一致,且实验结果跟人体十分接近,完全可以满足大多数科学研究的需要。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小白鼠经过实验员的培养,可以产生出一些特殊品种供于试验,如免疫缺陷的裸鼠,这种培育技术在猴子等其他动物身上很难实现。
其实小白鼠还有一个先天优势,那就是体型小好1控制啊。设想一下一只雪白蠢萌的小白鼠,和一个高大彪悍的猩猩,在同等实验条件下你先会选那个???
由此看来小白鼠为人类做出了多大的牺牲,恐怕很难估计,据统计每年美国用于各种科学实验的小白鼠估计有2500万只,中国只怕也不会少啊。
发表观点(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