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营造法式》古代第一部建筑工程官方著作
导读我国古代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营造法式》作为我国第一部详细论述建筑工程技术及规范的官方著作,有着深远的现实与历史意义。官方规范北宋元符三年(1100),将作监少监李诫编成《营造法式》,是为中国第一部详细论述建筑工程技术及规范的官方...


我国古代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营造法式》作为我国第一部详细论述建筑工程技术及规范的官方著作,有着深远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官方规范北宋元符三年(1100),将作监少监李诫编成《营造法式》,是为中国第一部详细论述建筑工程技术及规范的官方著作,于崇宁二年(1103)正式颁行。此书集宋代建筑设计与施工经验之大成,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对于唐宋建筑的发展,以及考察宋代及以后的建筑形制、工程装修技术、施工组织管理等,此书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书36卷,357篇,凡3555条。除前面的“看详”和目录各一卷外,正文34卷,主要内容如下:
“看详”: 主要说明以前的各种数据、做法及来由,如屋顶曲线的做法等。
卷一、二: 《总释》和《总例》,《总释》对书中所出现的各种建筑物及构件名称、条例、术语做规范诠释。指出所用词汇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演变,统一术语。《总例》是全书通用的定例,并包括测定方向、水平、垂直的法则,求方、圆及各种正多边形的实用数据,广、厚、长等常用词的涵义,有关计算工料的原则等。

卷三: 壕寨制度、石作制度。
卷四、五: 大木作制度。规定了“材”的用法。大木作的比例和尺寸,均以“材”为基本模数。
卷六至十一: 小木作制度。
卷十二: 雕作制度、旋作制度、锯作制度、竹作制度。
卷十三: 瓦作制度、泥作制度。
卷十四: 彩画作制度。
卷十五: 砖作、窑作制度。

以上共计13个“作”,即工种的制度,并说明如何按照建筑物的等级来选用材料,确定各种构件之间的比例、位置、相互关系。详述建筑物各个部分的设计规范、各种构件的比例标准数据、施工方法和工序、用料规格和配合成分,以及砖、瓦、琉璃的烧制方法。
卷十六至二十五: 规定各工种在各种制度下的构件劳动定额和计算方法。各工种所需辅助工数量,以及舟、车、人力等运输所需装卸、架放、牵拽等工额。最值得注意的是记录了当时测定各种材料的容重。
卷二十六至二十八: 规定各工种用料定额,及应该达到的质量。
卷二十九至三十四: 当时的测量工具,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木作和彩画作的平面、剖面、构件详,以及各种雕饰与彩画案。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营造法式》在北宋刊行时的现实意义,据说并不是对建筑施工的规范和指导,而是严格的工料限定。此书是王安石执政期间制订的各种财政、经济的有关条例之一,意在杜绝建筑工程中的贪污现象。因此书中以大量篇幅叙述工限和料例,例如对劳动定额,首先按四季日的长短分中工(春、秋两季)、长工(夏季)和短工(冬季)。工值以中工为准,长短工各增减百分之十,军工和雇工亦有不同定额。其次,对每一工种的构件,按照等级、大小和质量要求,包括运输远近距离,甚至考虑了水路运输时水流的顺流或逆流,加工的木材的软硬等,都规定了工值的计算方法。对于各种材料的消耗也有详尽而具体的定额。这些规定为指定施工预算和组织订出了严格标准,既便于组织生产,也便于实施检查。不过,以今天的常识来看,如此细密的数据,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不可能长期不变,因此《营造法式》的颁行能不能有效杜绝当时建筑工程中的贪污现象,并不是没有疑问的。

《营造法式》的历史意义,则在于可以从中看到北宋时的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结构建筑所使用的方法,使今人能在实物遗存较少的情况下,对宋代建筑获得非常详细的了解。通过书中的记述,还能知道现存建筑所不曾保留的,或现今已不使用的一些建筑设备和装饰,如檐下铺竹网以防鸟雀、室内地面铺编织的花纹竹席(类似今之铺地毯)、椽头用雕刻纹样的圆盘装饰等。

《营造法式》的崇宁二年(1103)刊行本已无存世者,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曾经重刊,但刊本亦已无存。南宋后期平江府也曾重刊,但仅留残本,且已经元代修补。现在常用的《营造法式》版本是1919年朱启钤在南京江南书馆(今南京书馆)发现的丁氏抄本(后习称“丁本”),居然完整无缺。后据以缩小影印,是为石印小本;次年由商务印书馆按原大本影印,是为石印大本。
1925年,陶湘以“丁本”与《四库全书》文渊、文溯、文津各本中收入的《营造法式》校勘后,按宋残叶版式和大小,刻版印行,是为“陶本”,后由商务印书馆据以缩小影印成《万有文库》本,1954年重印,此为普及本。
摘自江晓原《中国古代技术文化》,中华书局。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消息:群聊
学习古籍版本,离不开查看实物、古籍网拍、了解市场价格!网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学习方法:
长按片选择“识别中二维码”点滴拍卖
《营造法式》——中国古建筑设计与艺术的巅峰之作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在欧美国家使用钢骨水泥和钢架结构建筑高楼大厦之前的漫长时间里,中国人已经在应用先进的建筑力学认知,建成许多高层建筑,它们虽经千年风霜仍傲然屹立至今。
到宋代,中国古建筑技术发展到了成熟时期,宋代建筑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科技含量也达到了顶峰,《营造法式》就诞生在这个黄金时代。

重建于北宋的宁波保国寺大殿,被称为《营造法式》活化石。因为它的许多做法和规制都反映了最多《营造法式》所记载的内容,成为《营造法式》的实物例证。
大殿采用了复杂的斗栱结构,斗栱与昂全部都用榫卯巧妙衔接在一起,整座大殿没有使用一枚钉子,却稳巧有致,具有很强的防风抗震能力,建成后历经了千余年的风霜侵害,至今仍然巍然而立、稳健如初。
这种斗拱结构所蕴含的框架结构传力原则与方法,至今仍不失其先进性和科学性,被世界各地广泛应用。曾师从中国建筑史学大师梁思成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多次探访保国寺后,认为“宋代中国力学的研究水平已经超越了欧洲”。她说,汤姆士·扬、达·芬奇、伽利略等人提出的一些力学观点,在保国寺大殿中早已有所体现。

比如,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汤姆士·扬通过种种实验研究得出结论,断面高宽比为3:2时,梁的强度好,出材率也最高,刚性也不错。而保国寺大殿用材断面的比例都接近3:2。
大殿的另一个奇妙之处,就是殿中的各个角落终年不见鸟雀筑巢、蜘丝悬梁,更没有虫蛀蚁蚀。这一奇特现象一直以来引得古建筑专家们好奇、和研究,但至今专家们仍然未能做出最后定论。
一些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在建筑材料中,有一种带刺激性香味的黄桧,散发出为禽虫所畏闻的气味;另一些人则认为,大殿的建筑结构很精妙,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声波和气流,从而驱逐了鸟雀虫类。

古建屋顶:寓意天人合一 暗含天文数字
梁思成先生曾说:“在西方的建筑体系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了穹隆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屋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然而屋顶在中国却受到了高度重视,成为建筑中最为重要和突出的部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崇尚和追求“天地人和”的宇宙观,就集中体现在了屋顶的设计上。
上个世纪40年代之前,为中国主流建筑沿用了3500余年的中国传统的大屋顶,与世界上其他的建筑种类绝不雷同——在世界上所有的建筑体系中,屋顶都是向外凸出的,唯有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是向内凹曲的。

《营造法式》中介绍了凹曲屋面的建造方法“举折”:先定举高,再将桁枋按一定衰减规律向下折降,最终形成屋面的凹曲线。
通过“举折”技术建造的凹曲屋面,造型飘逸舒展,犹如鹏鸟举翅,形成了古代建筑独有的飞扬和流动之美。对此,梁思成、林徽因曾评价道:“历来被视为极特异极神秘之中国屋顶曲线,其实只是结构上直率自然的结果,并没有什么超出力学原则以外的矫揉造作之处,同时在实用及美观上皆异常地成功。这种屋顶全部曲线及轮廓,上部巍然高崇,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是别系建筑所没有的特征”。

而除了美学上的讲究,这种造型更是包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说和“天人合一”观念在建筑上的生动体现。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古人的观念中,天圆地方就是“规”与“矩”。建筑物上圆象天象规,下方则法地法矩,通过法天象地表现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而凹曲屋面形如“人”字,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暗合“天人合一”学说。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符号象征,《易经》中的大壮卦也同样反映了“天圆地方”的观念。大壮卦上面的两个阴爻代表凹曲的屋顶,下面的四个阳爻代表方正的台基和屋身。根据这个模式建造的建筑外柔内刚,曲直互补,刚健而形象生动,形成了独有的中国传统特色。
另据研究,中国古建筑凹曲屋面的坡度都大致相同,一般斜度都为26度~30度,这个角度非常接近太阳黄道与地球赤道所形成的23度27分夹角,这也是古建筑屋顶象征天的文化内涵。
古建中国-未来建筑的产业链孵化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建筑产业链企业提供服务,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建筑+文化+互联网产业生态平台。
「古籍」营造法式








发表观点(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