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成分网站,护肤品成分如何查?成分表可信吗?
导读【引子】莫叔,可以冒昧地问一下……这个成分是怎么测出来的吗?是有软件吗护肤品里的具体成分是测不出来的, 只能大致测出来有哪些官能团,可能包含哪些成分?就像一百多年的可口可乐一样, 里面具体什么成分,没有人知道, 但可能猜测里面含有什么成分...

【引子】
莫叔,可以冒昧地问一下……这个成分是怎么测出来的吗?是有软件吗
护肤品里的具体成分是测不出来的, 只能大致测出来有哪些官能团,可能包含哪些成分?
就像一百多年的可口可乐一样, 里面具体什么成分,没有人知道, 但可能猜测里面含有什么成分。
考虑到皮肤对护肤品成分有被动吸收,有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和药品一样, 属于化妆品类的护肤品也是被各国监管的。
1药监局
看下面的留言
最近有个挺火的眼霜,圣雪兰眼霜,针对黑眼圈,号称有药监局各种认证,求解读分析
听上去似乎特别值得信任, 有药监局的背书...
事实如何呢?
药监局的全称是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虽然只含药品2个字, 但药监局负责监管下面3大类产品,如下
药品
化妆品(含护肤品)
医疗器械
也就是说,所有的护肤品、化妆品、甚至包括牙膏、肥皂等, 都归药监局监管。
按照中国的法律,国内所有的护肤化妆品在上市销售前,必须要对产品先进行检测和备案。所以护肤化妆品有药监局备案是基本条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
药监局会对产品功效做担保吗?
当然不会!
即使有一些产品属于特殊用途,已经取得了上市销售的许可, 但不代表是有明确功效的, 药监局会做如下说明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未组织对本产品所称功效进行审核,本批件不作为对产品所称功效的认可。
还是那句话, 有药监局备案和资质,是护肤化妆品能上市销售的基本条件, 不能说明产品有功效。
2查成分
很多人关心一点,有些护肤品是否属于三无?
其实产品备案很简单, 产品检测花费约数千元,而备案是不要钱的。
所以,做三无产品的代价是很高的,不值当。
在药监局的官网上可以很方便的进行搜索,网址如下(可以收藏):
https://1.sfda.gov.cn/datasearchcnda/face3/base.jsp?tableId=69&tableName=TABLE69&title=%E8%BF%9B%E5%8F%A3%E5%8C%96%E5%A6%86%E5%93%81&bcId=152904517090916554369932355535
页面截如下:

这里要吐槽一下, 这个网站做的真的不好, 有时候查询特别费力气,经常会出各种各样问题。很难想象,泱泱大国的这么一个政府部门网站, 也不差钱,居然就是做不好... (内中原因你知我知)
查询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选好类别, 有如下
1)进口化妆品
注意一点,有些国外产品并没有正式在药监局备案,销售是靠代购、或自贸区销售的。
这里能查到的是通过正式途径、进口到国内销售的外国产品。
2)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
比如美白、祛斑、脱毛、生发、防晒.... 等具有特殊用途的护肤化妆品。
但,即使取得了这些销售许可,并不代表有明确的功效, 而只是表示特殊用途。
这里要提一下, 所有宣称有防晒指数的护肤品、化妆品,比如有防晒能力的bb霜、粉底、cc霜、妆前乳、隔离霜、防晒霜等,都属于防晒这个特殊用途,在国内办证的时间大概要2年.... 这就是为什么防晒霜要2年后才能出来的原因。
3)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
绝大多数的护肤品、化妆品,都属于非特殊用途的, 在这个类目下都能方便的查到,有个单独的网页, 大家可以收藏一下
https://125.35.6.80:8181/ftban/fw.jsp
在里面搜索 “莫嫡”, 页面截如下:

通过这种方法, 能很容易的查到产品备案时提交的成分。
3
其实药监局也出了一个可以查成分的,大家搜 “中国药监”,就可以并安装到手机上, 页面如下

和药监局官网一样,这个使用并不友好, 可以说非常难用,而且,里面只能查询进口化妆品、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 而国产非特殊用途的就是查不到... 再次吐槽。
4成分可信?
有人问到:
莫叔 分析的成分是官方标出来的成分 那么真的都会如实标出来吗
按照中国的法律, 是要如实标注添加使用的成分。
一般来说, 大的品牌不敢胡来,会更诚实一些标注。而太小的不知名的牌子, 里面成分的可信度会打个问号。
虽然说, 成分备案后, 药监局是要上门核查的, 但也仅限于对包装成分、检测报告、备案成分进行,并不能做到对生产时的过程进行监督。
所以, 理论上, 可能会有些产品的成分表是不可信的、只是为了让你看看的,里面实际添加了什么,并不会真实的告诉我们。
就像前几年的激素面膜, 激素是禁止添加到面膜里的, 但没有人傻到会把激素成分写到成分表里让你看, 这样备案是绝对不会通过的。
若想辨别一个产品成分是否可信, 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 如果该产品宣称有除了保湿以外的其他“功效”, 效果越好的,成分的可疑性就越大、 对皮肤的潜在刺激性就越大。
还有,一般来说,知名的牌子,成分标注相对更可信一些。
查成分是很累的, 建议所有商家都把全成分标注在网页上, 并将备案号一并标注, 这样大家可以一目了然, 省得花时间再去查询了。
2021年七大高质量护肤品成分榜单,挖到就是赚到
What?想要护肤品不知道怎么挑?一份高质量护肤品成分榜单来啦。教你7种大火,且经多篇科学研究证明,切实有效的护肤成分~1.积雪草
2.光果甘草
3.视黄醇
4.荷荷巴油
5.水杨酸
6.二裂酵母
7.熊果苷

♦♦♦敏感肌守护神→积雪草
积雪草这一“活化石”之所能在护肤界火起来,是因为众多院校或科研机构发表的相关论文,都证明积雪草具有镇静皮肤、抗菌、舒缓,促进伤口愈合等效果。
它既能多维度为肌肤提供充足养分,也一度被美容界称为“自然界的修护奇迹”。
“宝藏”提取物:包含:积雪草苷,羟基积雪草苷、积雪草酸、羟基积雪草酸。
镇静修复:
一来抑制IL6、TNF-α、PGE2等镇定因子的活跃性;
二来增加皮肤的抵抗力,帮助皮肤减轻因泛红所导致的不适感,强化表皮与真皮间“肌底膜”结构,提升皮肤健康状态。
特别是添加在洗面奶中,积雪草能起到很好的清洁控油且维稳修复皮肤的作用。
除此之外,积雪草能深层次修护,直至提高和修复肌肤自身屏障的功能,让肌肤重回最佳状态。

♦♦♦护肤界的“美白黄金”→光果甘草
快来快来!这块敲黑板,要科普了!
光果甘草提取物主要成分是光果甘草定,有效抑制黑色素生成过程中多种酶(如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是一种高效、绿色的美白祛斑剂。
光甘草定可以与酪氨酸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氢键结合,牢牢的卡在酪氨酸酶的入口处,使合成黑色素的原料进不去,黑色素的半成品出不来,减少黑色素的生成。
而且人体临床实验,4周和8周后改善的效果,非常的明显。
其实光甘草定为日本MARUZEN公司1989年推出的美白化妆品添加剂。经过多年来的使用,作用明显,安全性好,是目前国际上高档美白化妆品的主要功效成分。
除此之外,同时光果甘草提取物还具有防止皮肤角化过度,抗菌的功效。

♦♦♦抗老界杠把子成分→视黄醇
你有没有和我一样的疑惑,视黄醇真有网上夸的那么厉害吗?
它也叫维A醇,一个一直都非常火的抗衰成分,而且也被作为医学界公认最高活性抗老成分。
2007年科研人员让几十位平均年龄 87 岁的人,使用浓度 0.4% 的视黄醇成分,一段时间后受试者肌肤状态都得到很大的改善。
而且个别受试者体内影响皮肤弹性的糖胺聚糖以及胶原蛋白的含量都有所提高,所以持续使用4到8周含有视黄醇的抗衰老参评能见到明显的淡化细纹效果,促进肌肤代谢、美白等抗老效果,让肌肤恢复弹性
最主要是它能减少受损或衰老的皮肤细胞,阻断紫外线对胶原蛋白的破坏,有效对抗光老化,而且它还能有效地抑制皮脂的分泌来祛痘,对痘痘肌也相当友好。

♦♦♦以油溶油去黑头→荷荷巴油
荷荷巴油真的是人气很高的去黑头神器,真的有说的那么玄乎吗?
它的原理是以油溶油:荷荷巴油渗透性强,可促进硬化的黑头松动溶解,轻轻按摩可帮助黑头断裂。
而且大量的安全性和毒理试验表明,霍霍巴油作为化妆品用油十分安全,不会产生粉刺和抗原。
重点!!!
在使用霍霍巴油之前,最好用毛巾热敷,使毛孔打开,效果会更好,而且需要坚持使用,一周 2-3 次,会看到比较明显效果。

♦♦♦地表最强祛痘→水杨酸
不会有人质疑水杨酸祛痘的能力吧,那你真的是有眼不识泰山。
那它为啥被业界称为“祛痘冠军”?全靠下面3点。
★疏通毛囊:水杨酸具有脂溶性,也就是可以很好的与皮脂融合在一起,深入毛囊深处,将堵塞毛囊中的角栓拱松动,这样在水杨酸的疏通下,多余的油脂就会排出来。
★镇定:水杨酸是衍生物,所以主要是通过对因子的抑制,从而达到镇定的效果。
★抑菌:当毛囊疏通过之后,皮肤分泌多余的皮脂就会排出在外,细菌的食物进而减少,并且氧气就会进入内部,从而厌氧菌就会消失(讨厌空气的细菌),这样疏通+抑菌一起上,那痘痘很快就会消失。

♦♦♦黑眼圈眼袋克星→二裂酵母
二裂酵母全称二裂酵母发酵产物溶胞物,它可以有效地保护眼周皮肤而不受紫外线的伤害,还能帮助预防或者延缓真皮的光老化。
★二裂酵母可修复由紫外线导致的眼周皮肤的DNA损伤
★二裂酵母可减轻日光中紫外线对眼周皮肤的损伤
所以二裂酵母是一种可以抗衰老,促进代谢,助修复,防损伤,多功能,养皮肤的优质护肤成分。

♦♦♦黑色素大杀器→熊果苷
熊果苷的美白作用在于:熊果苷能够通过抑制体内酪氨酸酶的活性(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合成的关键酶),阻止黑色素的生成,从而减少皮肤色素沉积,祛除色斑和雀斑。
2015年,浙江工业大学和珈蓝集团合作研究了熊果苷对斑马鱼胚胎黑色素合成的抑制作用。
结果所示,斑马鱼胚胎经过2mM,4mM,8mM,12mM的熊果苷溶液暴露48h后,其体内黑色素沉着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且随着熊果苷溶液浓度的增加黑色素沉着减少得越多。
除此之外,熊果苷不产生毒害性、刺激性、致敏性等副作用,同时还有杀菌、镇定的作用。

耶!终于把我养成惊天美貌的小秘密给码完了!现在你总该知道护肤品该咋挑了吧,要不然我白写了。
而且以上有很多种被吹爆的成分,确实是很好用,在之前的文章中,可以多去翻看,小编多多少少也有到过这些成分,可见会看成分,会挑护肤品是多么机智而又清醒的一件事情!
只看成分表就明白护肤品好坏?还真不是人人都能当成分党
“高浓为王”的护肤取向,你还会带到2023年吗?当千禧一代迈入护肤品的购买主力军,“成分党”的标签随即贴在这届年轻人身上。他们看着数据、成分和种种实验与测评成长起来,有了更严谨的护肤观,很难仅仅因为梦幻广告或商场里精美的陈列就相信一款精华或面霜能发挥奇效。同时,护肤选择更大胆而激进,对含有10%烟酰胺、0.5-1%A醇、30%左旋维生素C等成分的产品趋之若鹜,将皮肤当作各类产品的试炼场。

单一高浓度、猛药级的产品真的是一条科学的护肤之道吗?面对热度很高的“原料桶”产品,不少评论都称“肤感贼差”、“挺猛的”、“眼周颧骨都火辣辣的”。而为了获得理想的“抗皱”、“美白”等效果,许多人咬牙含泪也用下去——这导致敏感肌人群近年直线上升,多少是滥用高浓成分的结果。

当我们看着小众品牌浓度“内卷”的狂潮而跃跃欲试时,不妨想想,那些历史悠久、拥有雄厚科技背景的高奢美容品牌,为什么没有跟随浪潮推出“原料桶”型产品?难道大厂预算或技术不如小众品牌吗?显然不是,而是他们往往有着更完善的毒理学评估。在欧盟,早已有一套化妆品原料风险暴露评估计算法,其基于毒理学,从使用浓度、使用范围(暴露量)、使用频率以及经皮吸收等方面计算出已批准化妆品成分最终安全使用量。

盲目使用高浓度带来的隐患不浅,能从皮肤上观察和感受到过敏现象都是幸运的。怕的是短期内收效甚好、光彩照人,但不安全成分可能悄悄从毛细血管进入到全身,长此以往,恐有危害健康之虑。
好的护肤产品从来不靠堆料来赢得掌声,关键还在于“配方技术”。如何在精密的科学测试下,保持成分活性、怎样设计经皮肤渗透以及与其他成分的相辅相成,才是构成理想护肤品真正的“幕后英雄”。


——护肤品配方根据产品使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Rinse off”(洗去型,比如洗面奶、卸妆油等)和“Leave on”(滞留型,比如水乳膏霜等)两种类型;
——根据其成分中存在单相(比如只有水相或者油相)还是多相(比如同时含有水相和油相)配方,可以分为“非乳化体系”(一般单相,不需要使用乳化剂)和“乳化体系”(一般多相,需要使用乳化剂使水油两相融合在一起形成均一的乳液);
——乳化体系一般根据水相在里面还是在外面,又分为“油包水”(水在里面,油在外面,肤感较油腻)和“水包油”(水在外面,油在里面,肤感较清爽)。
由于化妆品的配方是复杂的、容纳许多技术向因素的聚合体,它长久以来都不是短平快的市场营销宣传点。配方好坏对于消费者来说往往是更为具象的体验,好的配方能对产品有多方面的加成作用,它帮助产品拥有大众喜欢的质地、舒适的涂抹感、有层次的肤感,同时保证安全无刺激,在使用后既有即时功效也具备长期功效。

护肤产品不断迭代的背后,配方技术往往会在以下几方面革新升级:
1. 研发新原料,改善产品的肤感和功效;2. 突破新的促渗技术,在提升产品功效的同时减少产品刺激性;3. 突破新的制剂技术,让乳液粒径更小,更容易被皮肤吸收。
我们在权威专家们的抽丝剥茧下,揭开了“抛开配方谈护肤”导致的三个常见误区,曾经执迷于研究成分和浓度的成分党1.0,不妨一起前往更配方与整体功效的科学护肤2.0进阶。


近年品牌在“成分党”的兴起下开始着重宣传有效成分及浓度,把成分浓度标注于瓶身的营销方式不断加深着消费者对于浓度的执念。“原料桶”护肤品备受追捧——它们性价比高,单价低,成分相对单一纯粹,“药效”却很猛。
直接把原料“端上”桌的方式真的可取吗? 其实“原料桶”型的鸡尾酒配方只是单纯地把活性成分用水和多元醇溶在一块,不存在任何专业的配方技术,也缺乏良好的肤感。打个比方,就像烧菜时只用热水把菜烫熟了,不添加任何调味剂,如同一道没滋没味又缺少烹饪技术的菜。

从科学护肤的角度来说,单一成分、高浓度也是不科学的。当我们的皮肤出现问题时,很多情况下并非单一的表面问题,而是有很多深层连带问题。应对皮肤问题,往往需要很多成分科学地复配在一起,才能完美、高效地解决问题。选择单一成分、高浓度的方式不仅非常片面,而且不精准,效果自然也就差强人意。


“原料桶”型护肤的流行与成分App的崛起息息相关,最初成分App帮助爱美人士更清晰快速地获取产品信息,但完全靠它判断一款产品的安全与功效高低,并不是明智。成分表一路标绿的“无害”产品,反而有精准“踩雷”的风险。
当同一成分躺在不同产品的成分表里,我们却无法判断其品质和浓度的差异,原料的纯度、分子量分布以及高级结构的差异决定了原料的效果不同。
比如透明质酸,分子量太小虽然容易透皮但也很容易被皮肤中的透明质酸酶代谢掉,影响功效。大分子透明质酸虽然不容易被代谢掉,但由于分子量很大很难被皮肤吸收,而且添加多了还容易搓泥,影响使用肤感。所以市面上会有各式各样的透明质酸产品,小分子的、大分子的、甚至是mini的……另外,透明质酸纯度会有工业级、化妆品级、食品级,当然成本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很多人熟悉的A醇,众所周知是淡化皱纹的一把好手,但A醇有不同构型,像原型视黄醇与视黄醇乙酸酯在App中就难以分辨; 而大家熟知的玻色因,有着四种构型,哪一种生物利用率最高,只有原厂欧莱雅才知道; 抗敏成分如红没药醇也有两种构型,品牌使用昂贵的高效型或平价的低效型,完全无法从App上获知。

回归于传统的护肤哲学,一切挑选都应从自身诉求出发,先审视自己皮肤存在的问题、护肤需求,了解自己的肤质,是否耐受,最后综合需求与肤质去选择合适的产品。


这几年酒精、酸类、皂基、表面活性剂、防腐剂等成分因为刺激性被纷纷打入冷宫,多源于夸大的营销以及成分App所引发的蝴蝶效应。
“谈酒精色变”可谓是最大的乌龙。酒精对皮肤来说是一种安全的溶剂,只是因渗透性强而带来“过敏”的错觉。但这个刺痛感稍纵即逝,并不会造成持续性伤害。在护肤品配方中,酒精的助攻表现更是一骑绝尘,便于一些水不溶性成分(如水杨酸、4-丁基间苯二酚、丹皮酚以及各种植物萃取等)顺利地溶解加入配方中。酒精还具有促进功效成分透皮吸收的作用,加速护肤效果的呈现。
遭受争议的古老护肤成分还有酸类,它们在祛痘、加速角质代谢、细腻肌肤、收缩毛孔方面都拥有无法替代的极佳效果。而现在很多人惧怕诸如苯氧乙醇、乙基己基甘油等传统防腐剂,它们在护肤品配方中已经经过多年的数据验证其安全性和功效性,去尝试还没经过长久验证的非传统防腐剂岂非更冒险?

护肤品里的成分只要经中国药监局注册备案,在规定的浓度、规范要求下使用都是安全的。只是部分人的肤质对某一成分可能特别敏感,或是处于特定身体状态(如妊娠期)的人也需要规避使用某些成分,此外的健康皮肤无需过度谨慎,不如拥抱成分的多样性。

在了解难以以简单数字衡量的配方技术后,护肤“平替”还存在吗?好消息是,护肤品的配方技术壁垒并不高,同一集团下的不同品牌或许存在“平替”产品,但有两种配方技术难以“平替”:一是美容大厂的独家原料或易失活成分的保护技术,二是高奢品牌因配方技术所达成的美好质地、香气和触感等设计与体验。比如“贵妇”产品的护肤过程往往伴随愉悦的嗅觉体验,护肤品的香调也十分考验配方技艺,这需要搭配不同极性的油脂和不同沸点的香料。

当功效护肤时代来临,配方师的角色不限于传统的配方打样,也会深度参与到产品开发中。由技术驱动的产品,目的不只是在于复杂神秘的“技术”本身,而在于传递一种特别的平衡之美。百分之百的平替产品并不存在,盲目地追求“高浓度”或“贵妇级”也不可取。恰如一味好的药方不光是要使用优质的药材,更要讲究高超的配伍,美容品的配方技术也是这样,它将成分以科学的比例混合,在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稳定性之间找到美好平衡。
- 1天下第一村姑之水灵儿,小说:废后打入冷宫不知怀孕,十月后皇上路过,听孩子笑声愣住
- 2详细解读莉哥“莉三万”唱国歌为什么被封(莉三万是什么梗)
- 3英式橄榄球和美式橄榄球的区别,这个夏天“凭实力出圈”,橄榄球究竟魅力何在?
- 4高福院士发现动物开始感染,新流行病株出现,疫情局面错综复杂(疫情的动物有哪些图片)
- 5石楠花为什么污染严重,令人窒息,上海公园里的石楠花又开了!“不可描述”的气味是从哪来的?
- 6现在个人办银行储蓄卡很难吗?都需要什么手续?(办银行卡要带什么证件)
- 7黄金性价比如何计算?(千足金回收多少钱一克)
- 8树莓阅读怎么搜索书,0019 如何通过笔记本电脑远程登录树莓派电脑运行程序
- 9S400,2600公里,老司机分享真实感受!(瓜州到嘉峪关多少公里路)
发表观点(0条)